準入門檻低 真偽鑒別難 行業標準缺
諸暨本地的企業與基層干部認為,這次事件暴露出珍珠粉行業本身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珍珠粉生產準入門檻太低了!”英格萊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燦淼說。諸暨珍珠粉加工有20多年歷史,在食品安全法出臺之前,珍珠粉全都以普通食品的“食字號”申報,縣級就可以批復。許多生產線都不完備的家庭作坊也加入其中,導致整個市場無序。
市場無序的表現就是惡性競爭,市場上價格差距大。在諸暨,正規企業生產的高檔珍珠粉每斤可賣到3000元,一些僅有十幾名員工的小加工企業生產的珍珠粉僅售幾十元。“價格戰之下,為降低成本,個別企業就用貝殼粉替代,再加上質地比較疏松的貝殼更易粉碎,可以節省昂貴的生產工藝與設備,這都是珍珠粉市場出現‘李鬼’的重要原因。”一位業內人士說。
珍珠粉的真偽鑒別則是行業的另一困擾。不少企業表示,珍珠粉與貝殼粉原為一體,在成分上極為相似,目前尚沒有非常好的檢測辦法進行甄別。執法部門反映,有的企業還把珍珠與貝殼放在一起加工成“珍珠粉”,更增加了檢測的難度。即使懷疑有的企業以假充真,可沒有技術手段抓到證據,無法判定其偽,最終也無法處罰。“在這種情況下,偽珍珠粉損害最大的就是正規企業。”長生鳥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阮華君說。
業內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是,“納米珍珠粉”之爭暴露出行業標準缺失。專家指出,目前國內“納米珍珠粉”的全行業標準并未出臺。山下湖鎮自2003年出現“納米珍珠粉”產品以來,不少生產企業也紛紛給自己的產品貼上“納米”標簽。何鑫華表示,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珍珠粉銷售出現困難,看到“納米珍珠粉”受歡迎,他也給自己的部分產品冠以“納米珍珠粉”頭銜。可從珠力寶公司加工點所擺放的機器來看,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其生產的珍珠粉遠不夠納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