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蘭溪菜農 盛旭洪
盛旭洪:我們最開始是在丁橋,石橋那邊,種了兩三年,丁橋種了四五年,又跑到這里來了。為什么老換?反正杭州這個地方三四年四五年就要征用掉了,再跑到別而地方去種。
盛旭洪說現在本地蔬菜銷量很好,本來想擴大種植規(guī)模,但問題是現在城郊已經找不到適合蔬菜種植的大片土地。僅盛旭洪所在的縣就有近百名老鄉(xiāng)在杭州周邊種菜,現在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有一天,杭州會無地可種。
盛旭洪:我們種蔬菜的,隨便哪家都是越種越遠,靠邊,離市中心近的比如說方便一點的地方不可能,因為杭州土地老征用。
杭州市農業(yè)局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05年杭州市主城區(qū)蔬菜種植面積22.33萬畝,到了2008年,這一數字變?yōu)?6.03萬畝,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在減少。
杭州市農業(yè)局局長黨委書記局長 程春建
程春建:整個我們原來蔬菜供應,特別是葉菜主要是在城市周邊,現在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相當一部分蔬菜基地都已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原來江干區(qū)有3萬畝蔬菜基地,現在還不到一萬畝。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農耕時代的杭州物產豐饒,聞名全國。可是現在我們看到,隨著城市化加快,這里卻已經容不下一塊菜地了。目前,在經濟發(fā)達的長三角地區(qū)像杭州、蘇州、嘉興等城市的蔬菜自給率都不超過30%。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綠油油的菜地最終都讓位給高樓大廈嗎?
前面我們看到,城市菜價居高不下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實際上在于城市周邊的大量菜地,讓位給了大規(guī)模土地開發(fā)。正因為這樣,國務院在9月2日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地要實行更為嚴格的土地占補平衡和補償機制。而杭州市為了緩解蔬菜供應緊張,這兩年也是想盡了辦法,不但專門設立種植蔬菜的功能區(qū),給菜農發(fā)放補貼,還規(guī)劃讓蔬菜種植上山下鄉(xiāng)。這些辦法能否彌補蔬菜供應的空缺呢?我們接著來看記者的調查。
杭州長期大量依賴外地菜,遇到突發(fā)災害天氣供應緊缺,菜價極易波動。針對這種情況,2009年杭州市啟動了5000畝葉菜生產功能區(qū)建設。所謂功能區(qū)就是必須按照政府指令進行蔬菜生產種植的土地,功能區(qū)的土地所有者依舊是農民,農民必須按照政府的要求種植蔬菜,相應地可以從政府獲得一定的補貼,保障型功能區(qū)每畝每年補貼200-300元,應急型功能區(qū)每畝每年補貼700-900元。
杭州市農業(yè)局農作處 鄭軍輝
鄭軍輝:主要是兩個目的,一個是用于保障我們杭州城區(qū)的蔬菜的正常的供應,第二個就是在自然災害情況下,能夠盡快恢復生產,組織葉菜上市,平抑蔬菜價格。
今年7月,杭州又是高溫暴雨交替,不但本地蔬菜大量腐爛,從外地運菜也受到影響。在此期間,葉菜功能區(qū)搶收上市新鮮蔬菜4025噸,搶播小白菜、莧菜200多畝,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蔬菜供應緊張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