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良慶“香火龍”民俗文化旅游節將于9月29日-10月1日在廣西南寧市良慶區隆重舉行。
“香火龍”發源于廣東佛山制陶古鎮石灣鎮,是模仿一排排瓷窯點火時的壯觀景象,就地取材,扎成龍身,插上香火制作而成,清代傳入良慶鎮缸瓦窯村。“香火龍”最初作為瓷窯的點火儀式,逐漸演變成為每年農歷8月14-16日晚上走街串巷為村民祈福的民俗文化活動。而發源地的佛山石灣鎮“香火龍”文化已經失傳,因此,良慶區的“香火龍”民俗活動全國僅有,并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介紹,在本屆“香火龍”民俗文化旅游節上,游客們不僅可以欣賞到良慶地區的民族大戲、飽嘗各地可口美食,還可以盡情領略“廣西紅陶第一人”盧權智先生紅陶藝術作品的魅力,他的大型紅陶作品《百福》曾入選2005年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背景資料:香火龍舞的龍,是用作篾、樹丫編扎成龍的骨架,纏上仙人掌、老虎檬,整條龍分為龍頭、龍身(9至11節)、龍尾三部分,舞龍時分別在龍頭、龍身、龍尾上遍插點燃的信香,節與節之間用一條草繩連接,龍的總長度約17米,舞龍者13-15人(其中2人替補舞龍頭、龍尾)。另外,還有拿龍珠一人,掌龍牌燈5人,配以4-5人打擊樂,和若干人掌魚燈、蝦燈、蟹燈、猴燈、兔燈。香火龍舞每年農歷八月中秋之際,都在四鄰鄉里間穿圩過巷表演,稱之為“火龍游鎮”,寓意借助龍之吉祥,祝賀制陶業如龍騰飛,永遠興盛,并祈福于民。
來源: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 黃昭華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