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美國百萬人做私家偵探
國外的私家偵探出現較早,發展也較為成熟,是一個合法的職業。在意大利,法律明確規定私家偵探的業務由警察機構管理。美國對私家偵探業的管理主要由各州的州務部、注冊管理部或警察局負責。
在西方發達國家,“私家偵探”和律師、醫生等職業一樣,不僅被社會所普遍認同,而且具有相當的發展規模。在美國,2004年前就有160多萬人從事私家偵探業,是美國警察人數的3倍,年營業額超過1000億美元,列世界之首。不久前,還有媒體報道,老虎伍茲的太太艾琳已雇用了一個私家偵探偵查高爾夫世界第一的切實財產,以免離婚的時候自己吃虧。
同樣,在德國,據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03年帶有私家偵探所性質的注冊公司將近1200家,從業人員超過27萬,營業額達到200億歐元。北歐、南美、大洋洲,甚至日本、印度、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贊比亞等亞洲和非洲國家的私家偵探機構也都得到了飛速發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私家偵探業還越來越多地介入調查政府丑聞和官員腐敗,最著名的事件是美國私家偵探在2001年底參與緝拿了涉嫌販毒的墨西哥金塔納羅奧州前州長馬里奧·威蘭紐瓦。
■法律困境
法規存矛盾 邊線難劃清
法律界定模糊,或許是我國“私家偵探”尷尬處境的源頭。其實,對于私家偵探行業的管理和認定,各部門的法規都存在著多重矛盾。
在2002年底,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調整了商標分類注冊的范圍,將原來的42類商品和服務商標注冊擴大為45類,其中新增的允許注冊類別就包括提供私人保鏢、偵探公司和尋人調查等“安全服務”項目。但實際操作中的情況卻截然相反。據報道,有兩位法律工作者到上海市工商局申請注冊“私人偵探社”遭拒絕。隨后,國家工商總局的負責人對此嚴肅指出:“國家的態度十分明朗,禁止私人開辦偵探業務,至今尚無一例注冊成功的。那些所謂‘私人偵探公司’,都是打著咨詢公司的旗號,超范圍經營。對于‘打擦邊球’的公司,按規定應該嚴厲處罰。”重慶邦德調查公司據稱是在此規定出臺后第一個注冊成立的公司。
原來,公安部早在1993年就發布了《關于禁止開設私人偵探所性質的民間機構的通知》,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開辦各種形式的“民事事務調查所”“安全事務調查所”等私人偵探所性質的民間機構。
而與此相悖的是,200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新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該司法解釋一改以往法院對當事人采取偷拍偷錄手段獲取的證據一律不予采用的規定,明確指出偷拍偷錄的音像資料將可以作為證據使用,除了法律禁止性規定和侵犯他人合法權益這兩種情況,音像資料都可以進入公堂,作為直接證據使用。
如今的私家偵探們仍不得不走在法律的邊緣線上。
■典型案例
●敲詐多位受賄官員
2009年12月16日,風光一時的“中國第一家私人偵探社”——重慶邦德調查公司大部分工作人員因涉黑受審。據重慶警方通告,重慶邦德的“老大”岳村曾當過派出所所長,其有團伙成員79名。岳村以他人或自己的名義先后成立了邦德公司、銀德公司、東銀典當公司等十余家公司,長時間、大規模吸收存款和發放“高利貸”,調查公民個人隱私、代人追討債務、婚外情調查等違法犯罪活動,非法經營額達兩億余元。除此之外,重慶邦德還敲詐了多位重慶官員,其中重慶市規劃局原局長蔣勇分兩次支付了700萬元。2009年2月,蔣勇因受賄1796萬余元東窗事發,被判死緩。
●幫討債拘禁債務人
2009年11月初,無業人員張某在“手遞手”報紙上登了段廣告:“清欠調查,尋人定位”,當起了私家偵探。尹某看到廣告后找到張某,請張某幫忙要回債務。張某通過手機定位查找到債務人吳某后,糾集了陳某和許某,持布袋、電棍等在某招待所內對吳某進行毆打,后將吳某強行帶至回龍觀鎮,并限制其人身自由。其間,吳某被逼寫下“欠尹某人民幣一百八十萬元”內容的欠條,銀行卡也被要走,卡中十萬余元被尹某和張某瓜分。后張某等三名被告人以非法拘禁罪被追究刑責。
●因客戶被捕受牽連
2010年3月15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對外宣稱,因有償非法從事跟蹤、拍照、定位等活動,4名“私家偵探”近日獲刑。據了解,被告人李濤等4人合伙開公司,從事拍攝、定位等“私家偵探”業務,半年時間賺錢20余萬。其中一筆業務是幫助一客戶找到了開走其寶馬車不還的受害人,該客戶因對受害人非法拘禁而被捕,李濤等4人因此曝光,后以非法經營罪分獲有期徒刑7至8個月不等,并各處罰金30萬元。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葉青
■現實困境
自言不合法 隱身躲記者
截止到2003年底,全國調查類企業或機構已經有兩三萬家,專業從業人員已經近20萬人。而這20萬的私家偵探大軍中卻鮮有人對自己的職業有著明確的肯定。“這一直都不是合法的吧?”在調查中,記者發現私家偵探們在對外竭力拉攏客戶介紹業務時,言談中還是透著謹慎,或者說是警惕。
最初,記者聯系了多家調查公司采訪但均遭拒絕,其中一公司人員更“幽默”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些幫人找小狗一類的活兒,但數小時后這家本出現在百度搜索首頁的公司網頁便消失不見了。隨后,記者以需求客戶身份致電調查公司才得以了解行業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