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現有常住人口9700萬,其中65歲以上的超過800萬人。按7%的國際通行標準,廣東早已是一個典型的老年化社會。
○在老年人口較多的湛江、梅州、河源和揭陽等地,某些縣區的老年化程度甚至比國際標準線高出4—5個百分點。
○落后山區要在經濟上謀發展,除了把傳統的優勢產業做強做大,更多的是接收珠三角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外遷而來的企業。然而這往往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需要大量勞動力支撐。
○人口老齡化,已經被廣東地方官員看成是嚴重削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問題。在一些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縣,這種危機意識則萌芽得更早。
山雨欲來風滿樓。多年前已備受社會關注的老齡化問題,隨著第六次人口普查11月1日正式啟動,再次成為輿論追逐的熱點。
廣東現有常住人口9700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超過800萬。按7%的國際通行標準,廣東早已是一個典型的老年化社會。面對洶涌而至的“人口老齡化”的世紀難題,廣東將如何扭轉乾坤,既實現民眾期許的“老有所養”,又保證經濟平穩較快“可持續發展”?南方日報記者對這一話題進行深入調查。
鄉村變老了
農村的老年化遠比城市嚴重。2010年,廣東的城鎮化水平計劃達65%,這意味著農村的居住人口不到總人口的四成。廣東省統計局有關官員曾經作過一個推算:全省超過六成的老年人居住在農村
83歲的陳振添雙手抓起一個5斤重的輪框,咣當一聲就裝進了車架,一旁的圍觀者嘖嘖贊嘆:添伯簡直就是年輕仔。
這是10月7日南方日報記者路過陳振添老人的單車修理檔時看到的一幕。在韶關市新豐縣豐城街紫城村委會羅主任眼里,添伯是個不折不扣的“勞動力”。
紫城村與新豐縣城一衣帶水,隨著近幾年廣東山區經濟進入快車道,這個有著2100人的傳統鄉村,幾乎被迅速擴張的城鎮所吞沒。村干部作過一個粗略的統計,與添伯一樣年過80歲的老人,全村有50人左右,只要無病無痛的,在家庭結構中基本算得上半個勞動力。
有學者此前作過一項調研,發現廣東農村地區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構成為:勞動收入占25.4%,離退休金、養老金占4.2%,最低生活保障金占0.2%,而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的占66.4%。
在紫城村,現有青壯年勞動力只有700人,而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500人左右,要700人來養活2100人何其困難?所以,紫城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岸自嘲:“我們農村人,到70歲都還是完全勞動力。”
李建岸所言不虛。沿著105國道從韶關的新豐向河源市的連平北行,大路兩旁都是粵北農村非常典型的丘陵地貌,正值秋天作物瘋長的時節,活躍在地里田間的農民,不乏白發駝背的老年人。
老齡化浪潮,正以看得見的趨勢席卷粵北農村。
與新豐馬頭鎮接壤的連平縣隆街鎮,有個叫梅隆的村莊,村里90%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常年外出謀生,也正是大家常說的“空心村”。連平縣農業局副局長鄭木強笑稱,剩下的都屬“六一九九”部隊(兒童老人)。留守農村的少年兒童要上學,村里的農田要不由老人來耕,要不就只能出租。
和廣東北部和東西翼的大多數山區縣一樣,連平、新豐農村18—45周歲的青壯年勞動力,都流向了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而把大量的老年人留在了本地,從而使得老年人成為了農村地區的主力。
“這20年來,感覺村里的老人越來越多。”今年51歲的李建岸略帶感慨地說,“以前父母至少養育四五個兒女。到我這一代,基本上是三四兄弟負責兩個老人。但是隨著計劃生育的推進,農村的人口增長率越來越低。”
事實上,自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首批獨生子女已步入而立之年。往后,兩位獨生子女同時負擔4位甚至更多老人的現象不只會在紫城村出現,而將是全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廣東現有常住人口9700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超過800萬。按7%的國際通行標準,廣東早已是一個典型的老年化社會。在老年人口較多的湛江、梅州、河源和揭陽等地,某些縣區的老年化程度甚至比國際標準線高出4—5個百分點。
而在現有的差異格局中,農村的老年化遠比城市嚴重。2010年,廣東的城鎮化水平計劃達65%,這意味著農村的居住人口不到總人口的四成。廣東省統計局有關官員曾經作過一個推算:全省超過六成的老年人居住在農村。
勞動力告急
在流動人口偏少的落后地區,在傳統的區域發展格局中,這些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已被經濟發達地區掏空,現在要吸引他們回流,或者依靠外地勞動力市場來解決本地需求,是很頭疼的事
人口的老齡化,對轉型中的中國來說,實際是一場潛流暗涌的危機。面對這場危機,首當其沖的是正在掀起的山區經濟增長潮。
近年來,新豐縣的招商引資一年比一年紅火。南方日報記者調查了解到,僅今年1—9月,該縣就引進內聯項目32個,合同總投資額達11.79億元,有18個項目開工建設。而新豐縣委辦提供給南方日報記者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新豐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0043萬元,同比增長25.3%,比上年同期的增速上升17.9個百分點。
與新豐相鄰的河源市連平縣,是廣東“有名的貧困縣”,其經濟發展因為落后,曾經被形象地比喻為“后無追兵”,但近幾年來,由于工商業不斷崛起壯大,被稱為落后山區的一匹“黑馬”。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連平縣實現GDP66.33億元,同比增長8.7%。與此同時,該縣的工業經濟也突出重圍,實現社會工業增加值38.7億元,同比增長7.8%。連平縣委書記羅小聰透露,去年該縣切實改善了招商引資環境,成功舉辦中山、東莞推介會,引進內聯項目24宗,外資項目8宗,園區新增投產項目4宗、動工項目8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