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之二:遵循經濟發展的科學規律是榆林實現跨越式發展之道
綜觀國內省內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路子,很少有走出“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采空區塌陷、缺乏發展后勁”的怪圈。榆林市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其他同類城市的歷史教訓中汲取經驗,遵循經濟發展的科學規律,走出了一條屬于榆林自己的發展之路。
深秋的榆林天空湛藍,綠樹搖曳,鮮花遍野。走在榆林的榆陽、神木、府谷大地,四處可見全封閉的煤礦在緊張生產,沒有飛揚的塵土和煤灰。通過煤礦控制室的視頻畫面,整個生產過程盡收眼底。煤礦生產的文明環保程度,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這個局面的形成,固然得益于采礦設備的先進和技術的更新,但從根本上卻是生產理念的變化。
榆林也曾經歷過其他煤城“黑粗臟亂”的發展歷史。七年前的府谷、神木,許多地方村村開礦、處處挖煤,成為名副其實的“黑三角”,府谷縣一度被國家環保總局和六部委掛牌督辦,限期整改。在強大的行政及輿論壓力下,面對脆弱的自然生態,榆林市對煤礦進行整合,對環境污染進行綜合治理,節能減排指標逐一分解到每家企業。榆林市城區和神木、府谷等縣城實行集中供熱、供水、供氣,對污水、垃圾作集中處理。這一工程與榆林的治沙工程同樣成為榆林市發展史上值得大書的一筆。資源開發與環境治理實現了雙贏。反過來又吸引來了更多的投資者在榆林謀篇布局,投身開發。
歷經了資源開發的短暫無序和強力整合,榆林市的工業布局在近幾年明顯優化,“一煤獨大”的格局正在逐年改觀。資源的綜合利用、深度轉化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標志,一大批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能源化工企業落戶榆林。目前投資在100億元以上的在建、前期大型產業項目就有12個。榆林市推行“煤炭向煤電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油氣鹽向化工產品轉化”的能源發展戰略已初見成效。榆林已重點打造煤電載能工業、煤制油、煤鹽化工和油氣化工四大產業鏈。榆林的能源開發正在走出賣原料的初級階段,邁向綜合利用和深加工。產業鏈在延長,附加值在提高。榆林人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從市場經濟的泳壇中走向成熟。
同國內許多地方的發展路徑一樣,榆林市在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在過去的五年里,每年把新增財力30%用于農村農業。工業反哺農業出現的奇跡,同樣令人驚嘆這片土地的神奇。這使得榆林全市的農業格局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羊子、紅棗、馬鈴薯、小雜糧和蔬菜形成了規模化的生產格局,馬鈴薯、小雜糧、春玉米等六大類作物近三年連創34項全國高產紀錄。子洲黃芪、清澗佳縣紅棗、米脂小雜糧、橫山羊肉等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值已達20億元以上,紅棗系列產品已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20%,出口的綠豆占據日本市場的1/3。農村經營方式取得了歷史性的新突破。榆林的農業現在是“季季有產品,月月有收入”,實現了由自給自足性傳統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的根本性轉變。2005年糧食產量不足110萬噸,2010年有望達到160萬噸,每年凈增10萬噸。榆林的800里大漠,正在成為陜西的第二大糧倉。
可以斷言,陜西農業發展的希望在榆林,這已成為不爭的現實。土地廣、光照足、土壤透氣性好、晝夜溫差大成為榆林農業獨特的地域優勢。這一優勢的被發揮,使榆林一、二產業的結構漸趨合理。
有了財力也便有了膽魄,榆林全市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問題被推到了前臺。榆林市委、市政府展開了扶持南部六個縣發展的“扶南工程”。籌集60億元資金,采取六大措施,扶持十大產業。經過不懈努力,2009年南部六縣GDP總和已達110.94億元,是2005年的3倍多。南六縣在全省經濟綜合實力排名整體提高了30個位次。實現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目標已大見成效。
這是榆林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又一個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