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天說:“每到一個新班級,老師一點名總能記住我的名字,同學們也比較容易記住我。”男孩補天,有著如同女孩般清秀的長相,性格又溫和,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這也讓母親黨女士很是歡喜。
記得初中一年級剛開學時,一位女老師告訴同學們:“我們班有位同學叫補天,可大家知道女媧補天的故事嗎?”于是,女老師開始繪聲繪色講述神話傳說,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之后,男同學補天就有了一個響亮的綽號:女媧。
“女媧,你看又下雨了,快把天補一下。”“女媧,我的衣服破了個洞,回去肯定被我媽罵,你用五彩石給我補一下嘛!”“女媧,你收下我做徒弟吧,我以后也補天。”每每說起這種玩笑,總是惹得身旁的人一片笑聲。
不過對于名字賦予的涵義,補天一開始并未特別在意。可就在讀高一時,一次他所在的班級參加籃球比賽。由于他發揮不好,影響了團隊表現,最終慘敗。賽后,籃球隊隊長有些不高興,揶揄道:“補天,你連天都能補,還干不好這點小事啊。”在生活中,父親有時也愛用這樣的話來激勵他,讓補天開始思考自己名字所承載的期望。
2007年,補天進入成都一所高等專科院校就讀3年高中加兩年專科的工程造價專業。對于夢想成為音樂家的補天來說,這當然不是他樂意的選擇。但母親和他反復溝通后,他接受了母親的安排。開始學習之后,他發現這個專業很有意思,也大有可為。“‘補天’只是一句玩笑話,我先從小事開始,踏踏實實做好。”90后補天這樣要求自己。
“補”姓氏的淵源查到有三
補天也曾好奇地問過父親:“我們為什么姓‘補’呢,這么少見。”對此,父親也不清楚。補天的爺爺去世早,對于家譜、姓氏這些講得不多,補天只知道,他們一家是在爺爺輩時從遂寧搬到成都的。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父親結識了另一位補姓叔叔,因為同是姓補,兩人親如兄弟般。從補叔叔那,他才聽到一些關于姓氏來歷的故事。補叔叔說,“補”這個姓是在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從兩廣一帶遷移過來的。幾年前,補叔叔的奶奶還在世時,曾經給兒孫輩講過一些。據說,當時姓補的親兄弟倆來到遂寧一帶,就約定一個人在山的這頭安居,一個人在山的那頭安居。其中一支發展成后來補叔叔的老家———遂寧白馬鎮大石鄉的補姓家族。但補天一家是否出自這一支,目前還不清楚。
記者搜索“百度百科”查到,“補”用作姓氏讀音為第四聲,姓氏淵源有三:一、出自炎帝時期的補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補,姓氏。”二、出自春秋時期,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鄭國境內有一名為“補”的地名,曾被分封給一位功臣作為食邑,這位功臣的后代以食邑的名稱為姓氏,成為補姓的另一支來源。三、在苗族等少數民族中也有以“補”為姓氏者。如今,在重慶市,湖南省的懷化市、芷江縣,四川省的遂寧市,廣東省的陽江市,江蘇省常州市,都有補氏族人分布。成都商報記者王聰實習記者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