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
應盡快樹立“產業鏈競爭”的思維方式
國內制糖企業尚不懂得站在產業之外判斷整個市場。一旦價格飆升,就很容易“捂糖惜售”,而遇到價格下跌的時候,又紛紛“吐血銷售”,這就給國外金融資本操縱中國食糖市場提供了“炒作溫床”。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僅靠供求關系、產銷信號來進行分析判斷,已經無法對整個食糖價格的走勢做出準確的評估,事實上食糖的“定價權”已經掌握在少數握有大量資金的投資利益集團手中,因此,“金融食糖”遠比“產銷食糖”帶來的沖擊更為明顯。
早在2009年上半年,記者采訪的金融期貨交易專家張天運就明確表示:中國的食糖期貨交易市場和中遠期現貨交易市場存在巨大漏洞,按照資金操作的“杠桿效應”,只需要當前價格的十分之一就能將市場上的所有食糖貨源基本掌控。
作為銷區珠三角一帶主要食糖采購商之一的冷云斐認為:“按照這一基本判斷,在糖價不過3000元每噸左右的階段,即使按照我國2010年食糖消費量1500萬噸來進行評估,也只需要450億元就能買斷國內食糖供應,由于資金的杠桿效應,只需要45億元的資金,就完全能夠掌控所有的食糖資源?!?/p>
張天運認為,國內制糖企業在應對“金融食糖”中準備非常不足,相當一部分企業只懂得套期保值交易,不懂得怎樣站在食糖產業之外的高度來判斷整個市場的走勢,一旦出現價格飆升的時候,就很容易“捂糖惜售”,一旦遇上價格下跌的時候,又紛紛“吐血銷售”,這就給國外金融資本操縱中國食糖市場提供了“炒作溫床”。
金融交易專家鐘啟軒說:“食糖是季產年銷的產品,能夠儲藏的時間相對較長,這就為資金的炒作提供了豐厚的空間,2008年末一度出現價格低迷到2600-2700元/噸的階段,但從2009年開始,游資一路進場‘潛伏’,并充分掌握了中國西南地區夏秋冬連旱的氣候情況,直到2010年才在充分構筑飆升空間后,在短時間里快速發力,這樣的手段,已經不能用簡單的炒作來概括?!?/p>
廣西人文社會科學辦公室主任、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陳雄章認為,這實際上已經是涉及到產業鏈領域的深層競爭,國內的制糖企業僅靠原來“套期保值”的傳統金融運作方式,依靠穩定產糖區域、改善食糖品種、提高食糖畝產量等做法,以及國儲糖高拋低吸、平抑糖價等手段,已經無法應對來自國外資本的強勢競爭。已經日益全球化的中國食糖,應該盡快樹立“產業鏈競爭”的思維方式,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