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從業者一直因薪酬較高被看作是當之無愧的白領。然而,在某銀行基層分行供職三年有余的小李,卻在公司上市后發現自己的工資數額“開了倒車”。
小李一度有著令大學同窗羨慕的工作和足以炫耀的工資。“雖然每天需要周旋于客戶中間,工作單調而乏味,但工資單上不斷攀升的數字,讓我找到了在這里堅守下去的理由。”小李說。
然而數月之前,領到工資單的小李不禁一怔——自己的月薪怎么從7000元變成了5700元?雖然平時小李并不是一個仔細的人,但1000多元工資“蒸發”仍讓他心存疑惑。
由于工資和績效掛鉤,小李本以為是自己當月的指標完成不理想,拖了后腿。但是,此后幾個月,不管小李工作多么勤奮,工資再也沒有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小李曬出了最近幾個月的工資單,發現工資單“被瘦身”了。工資單中的很多項目已不復存在,而保存的項目工資數額也沒有任何增加。像原來每個月100元的報刊訂閱費,1000元的置衣費,高達2000元的住房補貼等,都在這幾個月工資單的“瘦身”中被精簡或壓縮了;甚至之前動輒幾千的過節費,現在一律調整成800元。
“真不知道怎么回事”,小李說,公司上市前后,效益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但工資調整卻成為被遺忘的角落。“物價漲得快,工資卻在縮水,現在的工資已經完全落后于CPI指數。”小李戲謔道。
“雖然金融行業的收入比社會整體水平要高一些,但增速卻開始放緩,尤其不能被大家接受的是,現在我們的工作量不斷加碼,單個員工給公司創造的效益不斷提升,但工資收入卻開始出現下滑。工資和業績無法有效配比,大家情緒都比較低落。”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小李透露,有個別同事已經轉入其他同業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