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適用墓”是否偏離殯葬改革方向?
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非常緊張,生態環境也比較脆弱。為此,民政部2009年底公布的《關于深化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的意見》提出,我國殯葬改革的宗旨是“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移風易俗、減輕群眾殯葬負擔”,并提出今后“除納入規劃的外,原則上不再許可建設經營性公墓或擴大既有公墓占地面積”,同時“積極發展城鄉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滿足群眾骨灰安放的需求”。
如果各地都借鑒“經濟適用墓”模式,會不會偏離殯葬改革的方向?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管理系主任楊寶祥教授認為,“經濟適用墓”的提法不科學,這種提法參照經濟適用房的概念,意欲實現讓每個人都買得起墓的目標。但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緊張,按每年全國有900萬人死亡計算,大量土地將被用石材、水泥制造的墳墓占用,長此以往,綠水青山就得了“白化病”。
楊寶祥說,政府主管部門一直試圖通過高墓價抑制人們對墓葬的需求,同時推廣節地葬法和生態殯葬。
根據相關管理條例:“收費管理辦法……按照鼓勵骨灰存放、限制墓葬的原則制定?!?/p>
然而,現實中這種改革導向卻遭遇執行難。在寧波北侖,就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群眾雖然抱怨公墓價格逐年上漲卻依然認購,生態墓遭受冷遇;在移風易俗難見成效的情況下,高墓價并沒有發揮抑制人們選擇墓葬的作用,反而成為群眾抱怨質疑的焦點。唐國富告訴記者,北侖區有3家生態墓園,因地理位置偏僻,傳統殯葬觀念濃厚,選擇生態墓園者少之又少。
范英認為,傳統觀念在短期內很難改變,應當正視群眾“入土為安”的殯葬需求,允許作為權宜之計的“經濟適用墓”嘗試和探索。但更為長遠的,應當理順殯葬管理體制,加快殯葬管理立法進度,積極推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離,通過政府限價等干預措施,讓墓價整體“經濟適用”。
楊寶祥說,殯葬改革的方向應是提供公益性殯葬服務為主,以此為基礎,逐步加大移風易俗的力度。
來源:新華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