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養老院。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行業融合一體,眼下漸成一種“時髦”。
養老社區布局武漢
不久前結束的一場武漢土地拍賣會,一個神秘買家現身賣場。合眾健康產業(武漢)投資有限公司斥資36170萬元,拿下蔡甸區后官湖生態新城516畝土地。
成立僅月余的合眾健康公司從未有過房地產開發經驗。根據工商注冊資料,該公司與合眾人壽保險公司法定代表人系同一人。該公司是否系合眾人壽保險公司子公司?合眾人壽有關人士稱“不知道”,但蔡甸區政府網站透露,這一投資100億元的超大規模養老社區名為“合眾人壽養老社區”。
無獨有偶。在11月4日“2010年鄂商大會”上,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表示,繼在北京投資養老社區之后,還將投資至少50億元在湖北興建養老社區。
險企為何隔行投資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但對養老行業并無多少經驗的保險公司老板們,卻對養老社區熱情高漲。
此前,保險資金不能用于保險以外項目。今年,保監會公布《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保險資金除可用于銀行存款、買賣證券,購買股權,也可投資不動產,保險資金閘門由此打開。
據統計,全國保險業截至8月末資金運用余額4.3萬億元,其中銀行存款和債券合計80.2%,權益類資產占16.9%,其他投資占2.9%,整體年均收益雖達5%,但對擔負未來龐大保險金支付壓力的險企,這一收益只能滿足基本需要。
武漢大學保險系副教授潘國臣分析,保險公司鐘情養老社區,一是給資金尋找較高投資回報機會,二是壽險公司有龐大的客戶資源和壽險產品,需要整合資源和服務,必須尋求新的投資項目。而“銀發浪潮”的到來,讓保險公司看到巨大商機。
目前武漢60歲以上的老人121萬人,養老床位只有3萬張,占老齡人口的2.4%,而歐洲國家一般在6%左右。
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曾表示,養老社區向上可銜接醫療保險、護理、養老保險等產品,還可帶動下游老年醫學、護理服務、老年科技產品等,至少可將壽險產業鏈拉長20-30年。
微利的養老院產業
但養老市場并非想象中的那樣利潤可觀。
武漢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處長馬黎西說,該市養老機構現有144家,其中129家是民辦。但無論公辦還是民辦基本處于保本、微利狀況。民間資金大規模介入的很少,以至于不得不對社會辦養老機構每新增一張床位補貼2000元。
馬黎西介紹,目前武漢養老院收養自費老人,月收費一般在700元至1000多元。如果刨去護理、管理人員工資等成本,要靠財政的運營補貼才能微利周轉。
但武漢規劃5年后,養老床位將由現在的3萬張突破8萬張,以適應60歲以上老齡人口近160萬人的福利院養老需求。因此,除政府投資外,武漢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以使人床比接近歐洲水平。
保險公司大舉進入,將大增養老床位。僅蔡甸合眾人壽養老社區床位就達3萬張。但驟然增床位能否在短期獲得足夠的客源,眼下仍是問號。
高層下令嚴防曲線炒地炒房
事實上,除了保險公司垂青養老社區外,在山東等地也有其他企業開始同樣“慧眼識珠”。從已宣布項目看,各路資本做的都是中高端項目,采取會員制和銷售制,有的企業干脆打出“養老地產”概念,極少有企業開發針對中低收入人群的養老項目。
而動輒幾百畝拿地的保險公司,會否同樣曲線進入房地產?對此,無一家保險公司公開作答。但國家保監會開始敏銳地感覺到熱浪后的風險。
前不久剛閉幕的一次保險資金運用監管會議上,保監會副主席楊明生稱,養老產業投資量大,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需高度關注風險。各大保險公司大量搶購土地規劃建設養老社區,有盲目跟風傾向。他還劃下“高壓線”:嚴禁借養老社區炒地炒房。
來源:湖北日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