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深度介入的“帝景苑”項目,是上海十多年房地產畸形發展的一個全息標本,亦使蔑視法治并與之對抗的“潛體制”顯形;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的推行能否以此為契機?
世博會結束第三天,2010年11月2日,暌違已久的“帝景苑”民事糾紛案在上海市一中院悄然開庭。
“帝景苑”位于寸土寸金的徐家匯,六幢灰色高樓一字排開。因兩股東黃進益、蔡青峰糾紛引發舉報,顯示了灰色高樓中的另一道景觀--約400戶業主中,50余戶曾獲得一成以上的購房折扣,其中22名買家所獲折扣高達三成至五成,且多為官員。
2009年7月8日,黃進益方面起訴蔡青峰損害公司利益,四宗案件中的第一起即涉官員低價購房。此次庭審,原告向八名涉嫌低價購房的公職人員追討購房差價總計2100萬元。一條隱蔽的利益通道由此現形。
這些動輒上百萬元甚至數百萬元的差價背后,隱藏著怎樣的交易?他們是誰?
兩年逝去,沒人能完整回答這些問題。上海有關部門默然以對,他們亦有難言之隱:這僅是上海龐大而隱蔽的“低價買房”“在職炒房”官員群體的冰山一角。
“帝景苑”案件的處置,由此與上海的大局掛鉤。自2006年社保案以來,上海高層頻繁調動,加之世博會的建設與召開,如此敏感而棘手的問題被置之高閣。
10月11日,在世博會漸近尾聲時,上海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下稱上海房管局)第一副局長陶校興被“雙規”審查,房地反腐“熱啟動”。無論陶氏個人還是“帝景苑”項目,均可視為上海十多年房地產畸形發展的全息標本:公權力深度持續的介入,上海房地產腐敗已不限于潛規則層面,一個與法治對抗的“潛體制”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