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媒體人士透露,這種推介會是用錢砸出來的:如果推介會需要溫州當地媒體報道,開發商必須投放廣告,這使當地一些平面媒體成為獲益者。“某報整版彩色封底廣告的價格已經高達15萬以上,而且不打折、必須先付款。地產廣告成了報紙的主要創收源?!币恍┙M織推介會的機構,甚至給內部員工發放補貼,并通知員工把家人帶去,形成人數眾多的“房托族”,營造一種項目火熱的假象。
但是,縱然推介會開得紅火,成交量卻并不高。
“好多樓盤就是利用溫州人打廣告,似乎溫州人買了,這個樓盤就一定會升值?!蓖趺髡f,在樓市調控政策干預下,溫州現在許多的“房地產項目推介會”說穿了就如同一場場“假面舞會”,真心買的人并不多。有心的人多走幾個推介會,甚至會發現大部分所謂的“看房人”就是那幾張熟面孔,他們是拿工資的“職業房托”。
>>傳聞
投資客“炒期貨房”
此間還有更隱秘的傳聞,某些房產商和投資客簽訂類似期貨投資合同的購房協議,如約定在一年時間內,投資客只要給了小部分定金,就可以對某套房屋有轉售權,房產商也可以作為新房出售,如果到期房子還沒賣出去,再由投資客真正買下。
知情者坦承,類似“炒期貨房”的手法,助推了樓市虛火。
>>揭秘
投資者需房托穩定市場
有沒有房產,在很多時候已成為不同輿論陣營的分水嶺。王明說,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開發商、“房托族”還是普通的有房戶,都在利益陣線的同一邊。所以即使明知是炒作、“假面舞會”,許多知情的溫州投資客并不去揭穿它,為的就是通過輿論抬高房價。
此外,分析人士說,在更宏觀的“溫州人經濟”層面,溫州人的投資與房地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溫州投資者已從最初的“炒房者”變成深度介入房地產開發的“從業者”,也使得他們需要一支專業的“房托”隊伍穩定市場情緒。
知情者說,首先,溫州百強企業有較大部分涉獵了房地產投資;其次,從各地溫州商會看,光是會長、副會長級別的商人中,從事房地產業的人也為數眾多;再次,成千上萬的海外溫州商人也把不少資產投入內地房產?!霸谌姎⑷氲那闆r下,所有人都是這個鏈條上的成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