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龍玉(資料圖片)

瘋狂棉價遭遇宏觀調控巨掌一擊,在新疆阿克蘇的5000溫州棉商八成賠錢。李林春的公司至今仍積壓了大量棉花。錢江晚報 記者 熊曉燕文/攝
熱詞二:炒
大蒜、綠豆、白糖、中藥、和田玉、翡翠、紅木家具、郵票、大紅袍……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商品卻有一個共同點:2010年,它們都是游資的寵兒。
資本布局大蒜市場,其實從2009年就已經開始。在“預防甲流”的旗號下,大蒜價格一路飆升,而經過一年的囤貨待漲,今年11月上旬全國36個大中城市大蒜批發價格同比已上漲九成左右。與此類似,棉花的價格從前兩年的每噸1.3萬元,今年“一騎絕塵”至11月份的每噸3.3萬元的歷史新高;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貨白糖價格在最近一個月的漲幅就接近30%……
此外,“黃金有價玉無價”的收藏市場更是“炒”風大盛。幾年前還只是幾元錢一公斤的“黃蠟石”,搖身變成“黃龍玉”叫價上萬元;翡翠價格普漲三成,頂級品質的翡翠價格翻番;黃庭堅的書法《砥柱銘》以4.368億元的總成交價刷新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價的世界紀錄;福建大紅袍茶葉零售價每公斤已高達數萬元……
在國家調控政策下,大蒜、生姜等商品價格應聲而落,很多盲目“追高”的小商販已經陷入虧損境地。然而要根治“炒風”,恐怕還要在完善機制上做文章,一方面改善供需關系,另一方面也要拓寬民間投資渠道,把“游資”引上“正途”。
溫州棉商深度套牢:我們是受害者 我們沒有炒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