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總理贊譽為“中華絕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娛樂方式的改變,泰山皮影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曾一度被冷落,觀眾稀少。2006年,泰山皮影被列入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為范正安創造了許多演出機會,他感到特別欣慰。
2007年6月,范正安先生應中國文化部邀請,出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成果展。在展覽會上,范正安以其精彩的展演轟動京城,他榮幸地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接見,其表演的“十不閑”技藝被溫總理贊譽為“中華絕技”。
“溫總理囑咐我發揚和傳承好古老的中華文化,給了我很多鼓勵,我看到了皮影戲發展的希望!”范正安激動地說。
同年,泰山皮影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獲得中國文化部頒發的非物質文化類的最高獎項《文化遺產日獎》。
2008年至今,范正安的皮影戲應邀到法國、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演出,并走進北大、清華等60多個學校進行表演。
“外國人對皮影戲非常入迷,劇場經常連走廊上都站滿了人。有好多人看完了還不走,跑來問我皮影戲如何表演、它的歷史等等。看到他們對我們中國傳統藝術這么感興趣,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他說。
讓皮影戲永久流傳
據統計,我國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80歲的者占到1/3。像其他民間藝術一樣,泰山皮影戲的傳承問題一直是范正安的一塊心病。目前,“十不閑”的技藝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除了他找不出第二人,這門精湛的技藝如何流傳?范正安無比的擔憂。
“師傅當年共收了8個徒弟,如今,就剩我一個了,我希望有更多多的泰山皮影傳人,讓這種藝術再流傳百年、千年。”他動情地說。
“制作道具和演皮影戲都是苦差事。皮影制作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整個工期要4個月。大多以黑驢皮為原料,都要手工雕刻,每件作品最少也需 3000多刀才能完成,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有這樣的耐心了。”他說。
范正安的兒子范維國,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自12歲起跟父親學習皮影技藝,現在是泰山皮影第七代傳承人。他利用自己的美術專長在皮影制作工藝上進行了改良,比傳統的制作時間節省了4倍。
“現在,我還不能把十不閑的技藝完美的演繹出來,它要求很高的場上應變能力,很不簡單。”他說。“表演者既要會制作會唱戲又要會樂器還要會表演。練習夾竹竿,是初學者逃不掉的一項基本功,最多的時候一只手要能控制4個人物,想要演好皮影沒有真功夫真是登不了臺。”
2008年,在當地小學教美術的范維國把泰山皮影作為正式學科帶入小學課堂,讓更多的青少年接觸皮影,學習皮影,現在已有3000多名小學生觀看并學習制作,表演皮影。
2009年11月,范維國與父親共同創辦了泰山皮影戲研究院進行泰山皮影戲的研究和傳播,同時創辦“弄影軒皮影曲藝茶館”專門表演皮影戲,向來泰安旅游的中外游客、市民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傳統藝術。
除了表演皮影,有時范正安還會演上一段山東快書,他的妻子劉永慧則彈上一段柳琴。“妻子是50多年的柳琴演員了,經常在家我演皮影,她就彈琴給我伴奏,我創作了新戲也先演給她看,她總能給我提出建議。”范正安說。 “我們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演出,最忙碌的時候一天演出四場,接納了近300名游客。有的觀眾甚至是一直站著看完的。” 他開心地說,“小孩非常的喜歡看,每次表演完,他們都不肯走,個個都要搶著到幕后操作一番,一解皮影的奧秘。”
每周五晚上,茶館都對孩子、學生免費開放,為想學皮影戲的孩子提供一個展示學習的地方。“只要孩子們喜歡,就有傳承的希望。只要有人真心想學,我愿意毫不保留地教給他。” 范正安說。
目前,他正著手整理200余集的古今皮影戲本,“過去皮影演出都沒戲本,全都是口頭傳,我要是再不整理下來,一些老戲就失傳了。”每年,除了泰山石敢當》等一些傳統戲目,他還要推出幾出新戲,吸收當今流行語言,以適合年輕觀眾的口味。規劃主題公園 打造皮影文化產業在弄影軒,包含泰山皮影元素的服裝類、鏡框類、掛飾類和實物類等四大類60多個品種的商品掛滿了展售區。范維國說,“我們現在還在進行皮影系列工藝品開發,是全國唯一可以根據自己形象定做影人的地方。” 2009年,他們設計的皮影工藝品獲得北方旅游產品交易會金獎。目前,商品年產達到1萬余件,產品暢銷德、意、日、英、美、法、加拿大等十余個國家。 “外國人尤其喜歡這些工藝品。
你瞧,這套皮影人就是一個瑞典大使特地托人定做的。”范維國指著墻上掛的一套皮影說。 “弄影軒只是泰山皮影挺進市場的一小步而已,距離產業化還有很大距離。”不過對于泰山皮影未來如何發展,范維國已經有了清晰的設想。“我希望建設一個泰山皮影主題公園,從皮影藝術劇場、皮影博物館、皮影文化研究中心到文化主題酒店、其他門類的民俗工藝品展銷,雜技表演等一應俱全。” 范正安說,有兒子及更過喜歡皮影戲的年輕人加盟,皮影戲的明天會更好。
來源:中國日報山東記者站(記者 鞠川江 王倩)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