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
裁判不能習慣性缺位
在看似沒有對公眾構成太大影響的背后,卻有著復雜的現實關聯。尤其在物價飛漲的今天,康師傅漲價遇到了零售商的阻力確實十分具有“圍觀價值”。這不是幸災樂禍,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看熱鬧”,而是在漲價面前,每一位消費者都是受害者。所以,在這次風波中,公眾對于家樂福的“給力”行為很是支持。但問題是,家樂福真就是那么正義嗎?當然不是。“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家樂福誠然有一份兒“大義滅親”的姿態,但我們更要相信,“大義滅親”與“斷臂療傷”往往辨證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何況是在利益紛爭紛繁復雜的今天。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消費者在這樣一場斗爭之中,沒有任何話語權。如果沒有家樂福,這方便面還真有可能在CPI高于5%的11月份給蒙混過去了;比10%與2角錢更悲劇的是,人家這樣的漲價行為,沒有遇到物價、工商及經濟管理部門的任何官方論證與公示,更不用談什么百姓在其中能起到什么樣的監督作用了。
這很像幾天之前的“3Q大戰”。兩家企業各顯身手、各施其能,好不熱鬧,公眾只有圍觀的份,至于那份本應自由“在家樂福買方便面”的權利,卻被兩家企業給集體綁架了。綁架并非最可怕的,物價、工商及經濟管理部門的“沉默是金”又一次習慣性上演才更讓人糾結,而對于如上問題的答案,似乎也只能由自己憑空相像了:康師傅漲價合不合理、家樂福抵制漲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康師傅何以如此底氣十足、啥時候才能在家樂福買到康師傅呢……(王傳濤)
呼吁
物價部門該出手了
先看看事情的來龍去脈,康師傅方便面要漲價,家樂福不同意,于是康師傅就以斷貨相要挾,最后家樂福超市里就沒有了康師傅的方便面產品。表面看上去,消費者應該支持家樂福抵制康師傅的漲價,畢竟漲價對消費者不是好事。但是仔細研讀新聞就會發現,家樂福遠遠沒有那么偉大,他們反對的不是康師傅零售價的上調,而只是反對康師傅供貨價的上調。而且,在他們貨架上的康師傅產品供貨價上調之前,其零售價已經按照總部的要求,上調了。
這也就是說,康師傅想供貨價和零售價一起上調,但是家樂福卻只想上調零售價,不想上調供貨價。如此一來,這中間更多的差價利潤,自然就落在了家樂福的手里。看到這里,消費者想必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場商業拉鋸戰,只是兩大商業巨頭之間的利益之爭,不管他們最終勝負如何,對消費者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方便面漲價。如果他們一直這樣相持不下,或者說最終康師傅產品徹底不再給家樂福供貨,消費者自然也就少了一項消費選擇。這不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受損”嗎?
這樣的局面,和當初的3Q大戰頗有幾分相似之處,都是商業巨頭為了自身利益而置消費者的權益于不顧。他們這種有失商業道德的行為,當然應該受到譴責,也損害了雙方在消費者心中的社會形象。但是只有譴責是沒用的,在巨大的市場利益面前,商家不顧及社會形象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要想不讓“鷸蚌相爭”反過來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政府物價部門、工商部門就必須及時出手,對其市場行為給予必要的約束和規范。否則,這樣的商業拉鋸戰,可能就會從方便面蔓延到其他任何一種商品,損害到更多消費者的利益。(苑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