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獎牌與鮮花的頒獎禮儀小姐歷來是體育賽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廣州亞運會期間,將有380名頒獎禮儀志愿者,出現在476場盛大的頒獎儀式上。這些被冠以“亞運天使”稱呼的美麗女孩們,正用青春和汗水為亞運賽場上的精彩亮相做準備。
重外表更重內涵
據廣州亞組委慶典和文化活動部吳朝鋼處長介紹,從去年5月“亞運天使”全國選拔賽正式啟動,到今年5月廣州9所高校校內選拔完成,廣州亞組委通過這兩大途徑共挑選出550名亞運頒獎禮儀志愿者候選人。
與北京奧運會頒獎禮儀小姐全部來自在校學生不同,亞運禮儀小姐候選人中不乏空姐、外語翻譯、投資公司職員這樣的“上班族”。對此,吳朝鋼頗為自豪地說:“這說明社會對廣州亞運會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還是蠻高的。”
在吳朝鋼看來,“上班族”的優勢在于心理成熟,應變能力更強,“頒獎儀式上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心智成熟能讓她們冷靜應對”。
吳朝鋼告訴記者,亞組委對“亞運天使”外形方面的要求“比較傳統”,主要是身高在1米68至1米78之間,體態勻稱、相貌端莊。他說,雖然“亞運天使”選拔賽與一般的選美比賽有相似之處,但前者更突出禮儀二字,因為“我們需要體現的是中華禮儀風范,承載的是禮儀文化”。
7月22日至8月28日,550名“亞運天使”候選人在南方醫科大學順德校區統一接受了為期40天的封閉培訓,內容涵蓋基本英語會話、現代禮儀素養、芭蕾形體、運動項目知識等。吳朝鋼透露,依據這次封閉培訓的情況,最終有三分之一的候選人被淘汰,從中脫穎而出的380名“亞運天使”將于10月中旬再度集中,進入各比賽場館開始實地演練。
千錘百煉只為“零失誤”
“高標準,精心打造頒獎儀式;零失誤,完美呈現亞運風采”是廣州亞運頒獎禮儀團隊喊出的口號。“零失誤”目標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卻鮮為人知。
據吳朝鋼介紹,在封閉培訓期間,“亞運天使”們每周除了周日休息一天外,其余六天每天都要進行5個小時的訓練和學習。集訓最開始的10天里,她們每天清晨和晚上還要進行兩個半小時的軍訓。
來自香港的暨南大學大四學生梁令芬是學校禮儀隊隊長,培訓前有一定的基礎。她告訴記者,從站姿到行走,從引領到轉身,在訓練中每個動作她們都要分解練習成百上千次。“拿站姿來說,我們腳穿高跟鞋,頭頂一本書,兩腿膝蓋間夾一張白紙,一站就是半個小時。不論是書還是紙都不能掉下來,否則就得重做。”
對姑娘們來說,端盤子也是必修課。“手臂成直角,跟身體相距一個拳頭大小。”這是練習托盤的基本標準。梁令芬說,托盤練習的時候,舉久了手臂很酸,但又必須堅持住,因為頒獎時多則十幾塊獎牌,重達好幾斤。
為了讓大家在日常訓練中培養默契感,培養團隊意識,訓練課上老師經常會調整一下編隊。梁令芬說,40天的集訓讓每個人都認識到亞運頒獎禮儀服務并非某一個人的事,要真正做到“零失誤”,就必須所有人勁兒往一處使。現在大家在頒獎儀式實踐訓練中,已經達到了不用喊一二三,也能準確一致地把托盤端起到同樣高度的地步。
展示“90后”另外一面
由于550名“亞運天使”候選人全部為“85”后,不少還是“90后”,年近五旬的吳朝鋼在采訪中習慣稱她們為“孩子”,言語間常流露出一種長輩的關愛之情。
吳朝鋼用“脫胎換骨”來形容這些孩子在培訓前后的變化。他回憶說,集訓第一天報到時,隊伍集合不僅慢,隊形還很亂,“好像一盤散沙”。但經過10天的軍訓,大家在列隊時整齊度和精神面貌都有了“質的飛躍”。
7月底,廣州亞組委挑選了20位“亞運天使”赴上海參與了世博會“廣東周”的宣傳推廣活動。活動期間,姑娘們每天穿著10厘米高的高跟鞋,在展館里一站就是三、四個小時,第一天工作結束回到酒店后,吳朝鋼發現她們每個人的腳都站腫了。盡管如此,大家在7天的工作中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沒有一個人喊苦叫累。
“這些孩子真挺能吃苦的。她們有奉獻意識,也有集體榮譽感,徹底顛覆了過去我對‘90后’怕苦怕累的印象。”集訓結束后,軍人出身的吳朝鋼不由發出這樣的感慨。
歷屆大型運動會或多或少會有志愿者流失的現象。據吳朝鋼講,“亞運天使”這個團隊中沒有一個人主動“掉隊”。不過,她們中最終只能有380個幸運兒,有機會站在亞運會的頒獎儀式上。但是,吳朝鋼堅信,對所有孩子來講,“亞運天使”選拔賽和培訓的經歷都是一次寶貴的人生歷練,這或許會成為她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
來源:新華網(記者 高鵬 王鏡宇 王攀)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