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珠江巡游”是亞運會開幕式的重頭戲。在開幕式當天,將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乘坐40多艘花船從廣州白鵝潭出發駛往開幕式地點海心沙,全程長9.2公里。宛如一條長龍緩緩游過珠江,凸顯廣州亞運會的“水元素”和國際盛會特色。
由中國設計的巡游船只形象受到了各個參賽國家和地區的歡迎。廣東海事部門透露,實際上,這些花船大部分是由北江上的“小漁船”改裝而成。在亞運會開幕式即將到來之際,海事部門對開幕式重頭戲“珠江巡游”船只的相關細節一一揭秘。
運砂船華麗變身“形象使者”
在開幕式當天,巡游的花船燈光璀璨,五光十色,它們將代表參賽國家和地區的形象,在兩岸市民的配合下,將形成“一江歡歌”的開幕序曲。“這些精巧漂亮的巡游船從何而來”成了很多人關心的話題。
廣州市海事局亞運辦副主任黃曙路告訴記者,若是選擇直接建造船舶,一則時間來不及,二則成本花費巨大。舉辦方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決定采用船舶改裝的辦法,把一部分在珠江水域從事砂石運輸的船舶改裝成巡游船。
從今年7月開始,廣州海事局對船只進行了篩選,從90艘大部分在北江上經營的運砂船里選擇了48艘作為“珠江巡游”船只。此外,該局還從以廣東省為主的400余名船員中最終選擇了200余人作為巡航的船員。
首先是把貨船改裝成客船。把砂石船改裝成巡游船,無疑給船舶檢驗工作出了一個大難題,船舶一旦改裝,船舶的重心就會發生變化,面臨著消防、救生、動力系統等多項考驗。
“這段時間,船檢部門的工作人員幾乎是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全力以赴投入到亞運游船的改裝中。”廣東海事局船檢處處長王沛仕告訴記者,為了保證每個改裝環節都不出現差錯,廣東海事船檢部門從7月開始就派駐了一個專門的船檢組入駐游船改裝現場,進行圖紙審查和改裝每個環節的嚴格監管和驗收。
來自佛山海事局的葉寶珠,是一名船舶檢驗方面的工程師,他被選派參加亞運巡游船舶檢驗工作,“我家就在廣州,可是,已經連續一個多月沒有回去了”,但他同時表示,能夠服務亞運是他的榮幸,“苦一些沒什么,能參與亞運我很自豪。”
船員的培訓也非易事。這些巡游船的船員一般都是在北江上經營貨船的夫妻或者父子,習慣了自己的小船,船舶改裝后對他們而言就相當于換了一艘新船,培訓要重新開始。
黃曙路透露,在培訓考試的時候,有的船員因為緊張過度,到了規定掉頭地點卻忘了掉頭,開過了。“還好,在巡游的演練當中,他們都很合格,能勝任!”他說。
巡游過程既要效果 又要安全
參與珠江巡游的船只長約30米至35米。在一般情況下,按照航海標準,船與船在水面的安全距離至少是船身長度的兩倍。但珠江巡游則要求盡量“近一些”,實際操作起來難度不小。
黃曙路說,這個問題是通過“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來解決的。參加巡游的船只都將在海事AIS船舶系統監測范圍內,廣州亞運會的水上交通管理和應急保障中心可以根據航行的實際情況對它們進行調度。
天氣因素也是需要參考的重要指標。根據氣象部門預測,12日開幕式當晚,將刮近3級風力的北風,還將在漲潮環境下進行。海事人員介紹,由于在船只上加上了舞美圖案等設計效果,就好像“在船上立上了一面大扇子”,在迎著風的情況下,前進速度將大大降低。而巡游的時間是有限定的,這也為巡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好在我們備有帶纜船。當船只在迎著風無法靠近海心沙時,我們將出動帶纜船幫忙,將船只拉到目的地位置。” 黃曙路說。
此外,珠江巡游還將突破不少難題。由于珠江水域水較淺,航道較窄,和海洋環境不一樣,海事部門重新測繪了海圖,發現淺灘暗礁及時排除隱患。廣東海事局海測大隊測量隊隊長劉銅仿介紹,該隊專門制作了《2010年亞運會專用示意圖》等系列專用海圖,將讓亞運會涉水活動的船只掌握精確的水深等水下數據和岸上實景信息。
為了保障游船巡游時的萬無一失,開幕式當天,每艘巡游船上都會安排兩名精通駕駛的海事執法人員護航和指揮。
來源:新華網(記者 肖思思)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