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用人海戰術的意外之喜
短短兩年時間,向亞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奉獻出如此高品質的亞運會開幕式,亞運會開閉幕式主創團隊靠的是創新務實的精神。
亞組委慶典和文化活動部部長何繼青接受采訪時總結說,主創團隊一是敢于放棄曾經被長期認為是成功的經驗,這是創新的前提;二是敢于打破自己以往形成的思維定式和行為習慣等;三是務實,既要著眼于宏觀大局、又要著手于微觀上能否實現,亞運會開幕式的成功舉辦充分體現了創新務實的時代精神。
路健康認為,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的一大特色,是突破了百年來重大國際體育賽事開幕式都在體育場內舉辦的傳統,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完全區別開來。現在看來,把原來放到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辦的開幕式改到了海心沙島舉辦,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選擇。
路健康認為,這樣做一是走出了體育場,來到了城市中間;另外也形成了將廣州城完全融入其中,形成了以海心沙為舞臺、珠江為背景的特殊表演空間,形成了珠江兩岸的廣州塔和西塔圍繞,廣州大橋和獵德大橋為遠近景,多層次、全方位的城市立體景觀,這是在體育場內不可能做到的。
總導演陳維亞認為,創新是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成功的核心。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是先組成由運作公司、主創人才、制作隊伍組成的一流團隊參加競標,然后進行創意、排練的全新模式。以陳維亞、路健康為核心組成的大型活動創意、制作團隊經過近20年的合作,相繼推出多臺大型賽事開閉幕式文藝演出。但是僅僅靠這支隊伍要想在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上繼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后再創輝煌,難度極大。因此,在競標亞運會開幕式成功后,他們改變了以往的模式,提出由中外一流專家組成全新團隊的思路,相繼物色了一批世界頂尖的藝術家加盟,并且充分尊重他們的創意方案,使得這支隊伍更具國際視野,創作空間得到很大的拓展,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亞運會開幕式運營總監姜浩揚認為,海心沙島的開幕式中心場地設計創造了亞運會開幕式的歷史。中心舞臺由四面巨型的帆、八面屏組成,表演的水域達5000多平方米。從11月3日起,連續舉辦6場開幕式彩排和正式演出,讓更多的市民們能夠欣賞到開幕式的精彩,有超過10萬觀眾進入現場觀看開幕式彩排和正式演出,更有超過百萬計的廣州市民能夠在珠江兩岸欣賞到開幕式焰火、燈光等編織的燦爛的城市景觀。
同時,將開幕式放到海心沙島上舉辦的決策還完美解決了大型體育場館賽后利用的難題。開幕式籌辦兩年間,海心沙島上修通了地鐵。底下兩層空間,開幕式期間臨時辟為演員化妝室等,亞運會后這里地下是地鐵站,而上面則成為廣州的城市文化體育休閑廣場,成為廣州新的城市景觀和新地標,充分體現了廣州舉辦亞運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辦賽理念。
路健康表示,在吸收借鑒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務實,是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的特色。在組織形式上,借鑒了北京奧運會一個團隊承辦四臺儀式的成功經驗,同時又進行了創新。亞運會開閉幕式由陳維亞擔任總導演,而亞殘會開幕式由朱建偉擔任總導演、閉幕式則由孟雁擔任總導演,但四個儀式的運營完全由一個團隊承擔。這樣既保障了創作人員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也大大節約了經費。
參加開幕式演出的專業團隊的1000多名演職人員,同時參加四個儀式的排練和演出。在儀式人員上也是共享,培養了一次可使用四次。在視頻、播音等方面從裝備到人才也都是如此,使得運營成本大幅降低。而在創意方面則能夠做到思路統一、相互呼應,形成完整的創意思路。例如北奧大型活動公司的200余名燈光、音響、舞美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了四個儀式,平均每個儀式不到40人,甚至比一些省、市運動會開閉幕式所使用的工作人員都要少,經費都要節省。正因為如此,亞運會開閉幕式和亞殘運會開閉幕式的經費大大低于北京奧運會,但規模和效果仍然保持了相當高的藝術和制作水準。
20年前的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主要是以中國傳統的團體操人員組成主創隊伍,而這一屆則是以經歷了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洗禮的專業團隊為主。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籌備期間,總導演張藝謀曾對以往的人海戰術進行了批評,但在最后的實踐中,他卻將“人”這一元素用到了極致,整個開幕式上參演人員超過2000人的節目達到7場,使用演員就超過萬人,加上預演的演員總數2萬余人。20年前的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也是“團體操加人海戰術”,當時僅作為背景板的演員就有上萬人,場地表演的也有1萬余人。
而此次廣州亞運會則完全不同,以往驕人的團體操表演形式讓位于藝術、舞蹈化的廣場藝術表演。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海心沙島表演場地狹小,觀眾集結和疏散也受到了制約,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只能采取廣場藝術;二是廣州這座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要想組織大量的演職人員參與這樣幾乎沒有報酬、排練時間長、要求又相當苛刻的演出活動,難度相當大。因此,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僅用6000余名演職人員參加,是近年來中國舉辦的重大賽事儀式活動人員最少的一次。
來源:新華網(記者 汪涌 賈文軍)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