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6天的廣州亞運會游泳比賽于18日晚落幕,昔日亞洲泳壇霸主日本隊截止到17晚只有6金入賬,而中國隊收獲了22金,無論18晚的結果如何,也創了歷史最高紀錄。中日水軍的實力對抗果真有這么大的懸殊嗎?日本游泳果真“不堪一擊”嗎?
2002年釜山亞運會,全部32個游泳項目,中國隊以20比11壓倒性地領先日本。四年后,多哈亞運會的游泳總金牌數增至38塊,中日較量的結果是16比16,難分高下。
放眼世界大賽:北京奧運會上,日本以2金3銅在金牌榜上領先于中國的1金2銀3銅;2009年羅馬游泳世錦賽上,中國贏得4金2銀2銅,日本入賬1金2銀1銅。
毫無疑問,中國游泳已經迎來了自上世紀90年代初“五朵金花”鼎盛時期以來的第二個春天。亞運會上,中國選手的很多成績游出了世界頂級水平,日本選手則全面萎靡,這也是中國贏得金牌大豐收的主要原因。
然而賽前被預測和中國游泳勢均力敵、甚至要戰勝中國的日本隊為什么幾乎全部選手“失靈”,表現如此失常呢?原因有幾條。
首先,亞運會舉行的時間歷來是11月、12月間,此時正是大部分日本選手的正常上學時間,他們不可能、也不會為了亞運會而放棄學業,進行封閉式的集訓,專門備戰。雖然日本隊也進行了幾次亞運會賽前訓練,但并不是完全脫產,全天訓練。中國隊則是全力備戰亞運會。
其次,對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來說,比如歐美、澳大利亞以及日本,游泳選手都是業余選手,國際大賽都是在7、8月份暑假期間,選手們一年的訓練周期也是為了夏天能夠出成績而制定。冬天一般都是運動員剛剛結束休整,進入系統訓練準備第二年比賽的起步階段,除非特意調整精心備戰,否則很難出現最佳狀態。相對這一點,舉國體制下的中國隊備戰更有優勢。
第三,今年夏天的國際性比賽如泛太平洋比賽,日本派出了34人的隊伍參加,比亞運會的參賽規模要大,可見其重視程度。日本選手在和美國、澳大利亞以及加拿大的頂尖高手對抗中,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在男女仰泳和男子蛙泳、男子蝶泳中占據好幾項世界前三名。中國只派了吳鵬和張琳2名選手參賽。吳鵬當時正在美國訓練,張琳則是沒有調整時差就投入了比賽。
第四,從亞運會參賽規模上對比,日本只派出了29人的“精銳部隊”,中國的參賽選手為55人,幾乎是日本隊的兩倍。
第五,日本隊的最大明星、蟬聯兩屆奧運會的雙料冠軍北島康介沒能在單項中取得任何獎牌,堪稱最大冷門。他因為肩部不適退出了18日的200米蛙泳競爭。其實,他在泛太平洋比賽中100米和200米蛙泳都游出了今年世界最好成績,實力無人能敵。唯一的解釋就是他的全年備戰重點是泛太平洋比賽,而不是亞運會。當時,北島康介就已經表態了:“亞運會上,我不會過度追求個人表現,我更想為團隊榮譽而戰。”
在接受采訪時,每名日本選手承認中國游泳的進步和實力,也提到了兩國游泳的競爭實際上提高亞洲游泳的整體水平,在國際泳壇上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中國游泳也不會因為亞運會金牌豐收而沾沾自喜。正如16晚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中國男子打破了日本54年來的4x200米自由泳不敗紀錄后,鼓勵中國游泳健兒的那樣:“亞運會上我們的成績很好,但是這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來源:新華網(記者 周欣 李嘉)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