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后男單金牌落入囊中,中國羽毛球隊21日在廣州亞運會上以5枚金牌圓滿收官。7金奪5,剩下的兩枚金牌中,男雙項目為印尼組合基多/塞蒂亞萬奪得,而混雙項目則被韓國隊摘取。這一賽果被認為基本反映了當前國際羽壇的真實格局。
由于國際羽壇的高手基本上來自亞洲,加之賽程復雜、漫長,在亞運會上的奪金難度,絲毫不亞于奧運會。
追溯征戰亞運會的歷史,人們不難發現,在世界大賽上所向披靡的中國羽球軍團在亞運會上既有北京亞運會奪得六金的輝煌,也有廣島亞運會上一金未得的尷尬。
盡管如此,在廣州亞運會開賽之前,人們期待20年后主場作戰的中國隊能夠再度書寫輝煌,甚至包攬全部金牌。
對此,李永波曾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表示,即使中國隊希望包攬全部金牌,國際羽聯也未必愿意,因為這不利于羽球運動在全球的推廣。
事實上,5枚金牌雖然沒能達到北京亞運會的“最高紀錄”,但人們普遍認為,本屆亞運會的比賽過程已經證明中國仍是世界羽壇“霸主”。但和乒乓球隊不同的是,中國羽毛球隊尚欠缺“一統江湖”的實力。
“霸主”地位體現在13日開賽以后,中國隊勢如破竹地獲得了男女團體兩塊金牌。“霸主”地位同樣體現在諸多單項的爭金奪銀上。中國隊包攬了女單和女雙項目的金銀牌,在男單項目上,則奪取了一枚金牌和一枚銅牌。
但中國隊也有失手的時候——在男雙項目上,賽前被寄予厚望的蔡赟/付海峰受到韓國李龍大/鄭在成的頑強阻擊,未能進入四強;而進入四強的郭振東/徐晨則負于印尼的阿赫桑/錢德拉組合,和“風云組合”一起無緣獎牌。
同樣顯得薄弱的環節還在于混雙項目上。本屆亞運會中國隊啟用了兩對新組合何漢斌/馬晉和張楠/趙蕓蕾,其中何漢斌/馬晉奪得銅牌;而張楠/趙蕓蕾則在決賽中不敵韓國選手,獲得銀牌。
對此,李永波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亞運會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和鍛煉新人,從而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挑選人才。
而在中國隊強勢捍衛自己“霸主”地位的同時,亞洲羽壇格局則總體呈現出“此消彼長”的變化態勢。有老將未能再振雄風,也有“黑馬”讓人眼前一亮;既有傳統強隊捍衛“領地”的努力與拼搏,也有新生力量沖擊現有格局的雄心與志氣。
最“失意”的球員之一,也許應當包括連續兩屆亞運羽球男單冠軍得主陶菲克。在各項技術指標都落后的情況下,他被韓國驍將樸成奐淘汰,無緣四強。盡管如此,這位“老將”一面承認自己“不再年輕,狀態也不如以往好”,一面堅持說,自己仍是印尼最好的男單選手,并沒有退役的打算。
有人失意,也有人“得意”。15歲的泰國小將、女單選手拉差諾·因達農雖是初次走上亞運舞臺,卻和世界排名第一的汪鑫打得有聲有色,贏得了后者的贊嘆,被視為未來中國女隊潛在的強勁對手之一。
運動員有得有失,參賽隊伍也有喜有憂。有著“羽毛球王國”之稱的印尼隊是抱著捍衛國球榮譽的目標而來的。依靠北京奧運會冠軍、世界排名第二的男雙組合基多/塞蒂亞萬,他們終于在賽程尾聲奪得了一枚金牌,續寫了印尼自亞運會舉辦以來每屆都在羽毛球項目上至少奪得一枚金牌的驕人戰績。
雖然缺乏頂尖的男單和女單選手,但韓國隊則依靠混雙組合申白喆/李孝貞改寫了多哈亞運會上無金的歷史,而這枚寶貴的金牌也成為在男團和女團項目上均遭中國隊“壓制”的韓國隊最有力的“強心針”。
然而,同樣視羽毛球為“國球”的馬來西亞隊就沒那么幸運了。在男雙爭金負于印尼后,他們唯一的奪金點落在了李宗偉身上。而從參賽以來,受傷病和感冒困擾的李宗偉狀態就一直不佳,磕磕絆絆進入決賽后不敵林丹,只拿到一枚銀牌。
而在本屆亞運會上,女團奪銀、男團奪銅的戰績令泰國隊上下欣喜若狂,也讓世界羽壇對他們刮目相看。由于敢于讓年輕球員“挑大梁”,泰國隊被視為一匹“黑馬”,有望在未來的世界羽壇格局占據新的位置。
來源:新華網(記者 王攀 馬向菲)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