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亞運會男子20公里競走冠軍王浩在比賽中最后一次折返時,身邊已經沒有競爭對手了,離他最近的隊友褚亞飛也在百米之后,王浩聽見場邊的記者為他加油的聲音,甚至還扭頭笑了一下。
王浩開始沖刺,阿聯酋的穆赫德·薩爾瓦希眼睜睜看著王浩從身邊超過,表情看上去有些痛苦——他已經被王浩超了一圈。本屆亞運會競走賽道完全放在體育場外,是兩公里的封閉直道,競走運動員要走10個來回才能完成比賽。因此,兩公里的巨大差距,也讓人感到薩爾瓦希的確很不易。一名中國隊的競走教練看著薩爾瓦希的動作評價說:“擺動幅度太大,身體都歪了,雖然沒犯規,但好像沒有一個動作是正規的。”
王浩越走越輕松,奪冠后還有體力披著國旗跑來跑去。薩爾瓦希最后一個走過終點,立刻癱在地上,后來被志愿者攙扶著離開。此時,誰都沒有想到,薩爾瓦希竟然在這次比賽中走出了1小時36分41秒的個人最好成績。
“我太吃驚了,在這次比賽中走出了自己的最好成績。”薩爾瓦希說,“我練習競走只有1年,今天的表現讓我很滿意。我本來想,要是這次表現不好就不練了,但我現在決定要堅持下去。”
薩爾瓦希對廣州亞運會感覺很好,他從沒想過要超越那些職業競走運動員:“我們國家的田徑運動并不普及,雖然運動員非常努力。我知道自己或許一輩子也拿不到金牌,因為我們沒有好的保障和訓練條件,但我還是很喜歡這項運動。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參加下屆亞運會,這對我來說不是太大的問題。”
和中國、日本田徑運動員參加亞運會至少要奪獎牌相比,薩爾瓦希更像是來感受亞運盛宴的快樂。在廣州亞運會的大舞臺上,爭金奪銀的頂尖高手自然是媒體追逐的熱點,但和薩爾瓦希一樣的運動員同樣有被關注的權利,他們讓亞運會在激烈的競爭之外也展示出亞洲體育發展的全面狀況。
“我不在乎自己得到什么名次,我從來沒在這么多人的注視下比賽,這種感覺好極了,尤其是我最后聽到大家都在為我加油。”巴林女子3000米障礙賽選手阿絲特爾·特斯法耶·蒂拉洪在賽后微笑著通過混合采訪區,“感謝大家支持我,我還要繼續提高。”
蒂拉洪今年剛剛20歲,在參加本屆亞運會前甚至還沒有參加過正規的3000米障礙賽訓練。其他運運員跨欄時都是一躍而過,蒂拉洪跑到欄前卻先要“急剎車”,然后先邁出一只腳踩在欄上,再小心翼翼地跳過去。高欄后那個淺淺的水池,別人一步兩步就能跨出,蒂拉洪卻要連跑帶跳好幾步。她笨拙的表現先是讓現場觀眾發出笑聲,隨后又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蒂拉洪始終在跑道上堅持著,直到獲得冠軍的印度人蘇達·辛格已經在對記者侃侃而談時,她才最后一個沖過終點,觀眾的熱烈掌聲對她的努力是最好的肯定。
“我不會因為跑在最后受到批評,我盡了全力,但我確實不會那些技術。”蒂拉洪說,“我在這里沒有任何名氣,但大家對我很好,我們非常團結,這是巴林田徑隊逐漸變得強大的原因。”
巴林全國人口不到50萬,但巴林田徑在最近兩屆亞運會上的崛起令人震驚。在2006年多哈亞運會上,巴林代表團以7枚金牌10枚銀牌獲得參加亞運會以來的歷史最好成績,而巴林獲得的7枚金牌中有6枚來自田徑。今天是本屆亞運會田徑項比賽的首日,巴林隊阿里·哈桑·馬赫布卜就收獲了一枚男子5000米金牌。如果沒有一次次失敗的積累,巴林田徑很難獲得如此成就。
西亞輿論普遍認為,巴林田徑是依靠“雇傭軍”才得以爆發。比如上屆亞運會女子800米和1500米兩枚金牌獲得者賈馬爾,她在2004年之前還是埃塞俄比亞選手,但因其轉投巴林后的優秀表現,賈馬爾幾乎成了巴林的民族英雄。
“我們不在意別人說什么,我也不關心我的成績,重要的是我代表巴林參加比賽。”蒂拉洪說,“我希望隊友的表現更好,也希望自己還能參加亞運會的比賽。”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郭劍)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