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十天的廣州亞運會沙排賽事落下帷幕,中國隊包攬2金2銀,獨霸亞運“沙場”。奪金固然可喜,但在老將們繼續煥發光彩、創造歷史的同時,中國沙排如何解決“后繼無人”的尷尬現狀也隨之變得越來越緊迫。
“好的苗子太少了!中國沙灘排球專業運動員僅幾百人,開展省市也只有10多個。”盡管廣州亞運會上爭金奪銀,但中國沙排總教練繆志紅在談到沙排運動發展時,依然感到有些憂慮。
近年來,中國沙排在世界賽場上戰績斐然,今年的15站世界沙排巡回賽中,徐林胤/吳鵬根兩奪男子冠軍,薛晨/張希三奪女子冠軍。根據國際排聯最新一次世界排名顯示:中國女沙頭號組合薛晨/張希現排名世界第三,吳鵬根/徐林胤則排在世界第四位。
回到亞洲賽場,薛晨/張希、徐林胤/吳鵬根依然是“沙場”上絕對統治者。廣州亞運會上薛晨/張希六戰全勝,最終登上最高領獎臺,男子組的徐林胤/吳鵬根也是以全勝的戰績摘得金牌。另外兩對中國組合黃影/岳園、高鵬/李健也都闖進了決賽。
如此看來,新一輪奧運周期,中國沙排的表現值得肯定。然而,在大家為亞運奪金高興的同時,繆志紅卻為背后的危機感到憂心忡忡。她說:“隨著中國沙排一姐田佳/王潔自北京奧運會后淡出,身后接班人寥寥。”
繆志紅告訴記者,當初選拔徐林胤和薛晨,國家隊走的是“自己供血、自己養”的道路。也就是說,當他們還在少體校訓練排球基本功的時候,就被國家隊直接挑中練習沙排。而其他沙排選手,則由各省市專業沙排隊輸送進國家隊。
“一般優秀的排球苗子,都往室內排球方向走。這就導致最終練習沙排的運動員,身材條件、球場意識和個人能力等方面,都不夠出色。”她說。
北京奧運會上中國沙排取得歷史突破,奪得1銀1銅,然而沙排運動并沒有因此引起大家重視,國內各省市的沙排隊伍非但沒有擴大,反而還被縮減。
業內人士認為,各地主管部門的政策調整是重要原因。受奧運和全運戰略影響,不少省市壓縮資金投入大、收效卻甚微的集體項目,這使得隊伍迅速呈現出萎縮的趨勢。
在美國、巴西等沙排職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沙排的發源地美國洛杉磯,海灘上的沙排球場數以百計,在紅火的群眾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發達的職業體系,球員自己請教練、體能師,通過贏取獎金養活自己。
相比之下,目前我國的培養體系,受政策變化的影響較大。
從廣州亞運會比賽情況來看,沙排賽場火熱的人氣不輸三大球,證明這項運動存在巨大的潛在市場,相關部門、企業如能順應市場將沙排推向職業化、市場化,是有可能取得多贏效果的。
來源:新華網(記者 何軍 徐征)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