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習習,珠水傳情;圣火熊熊,閃耀羊城。
亞殘運會圣火結束了在白鵝潭的行程之后,9日來到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廣州市南沙區繼續傳遞。一個月前,這里承辦了廣州亞運會武術和卡巴迪賽事。
南沙區地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幾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門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集之處,與東莞、虎門隔海相望,西接中山市,以南沙為中心,周圍60公里半徑內的地域囊括了14個大中城市。
上午9點30分左右,中國殘聯愛心大使秦海璐舉起亞殘運會火炬,開始了圣火在廣州第五天的傳遞。火炬沿著珠江西岸自北向南“游弋”,86名火炬手依次排開,形成一個長約7.9公里、巨大的“J”字。
第82棒火炬手張海東來自國家舉重隊,1歲時的一場大病使他下肢殘疾,從此與輪椅相伴。18歲時,為了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張海東開始參加舉重訓練。兩年前,在北京殘奧會中他一舉奪得男子82.5公斤級舉重比賽金牌。
“這塊金牌的一半要歸功于一直關愛支持我的妻子和正在讀初二的兒子,每每訓練艱苦的時候一想起他們對我的愛,就有了繼續訓練的力量,”張海東說。
2010年初,張海東完成了從運動員到教練員的轉變,麾下的2名男將、3名女將即將參加廣州亞殘運會。張海東說:“我希望他們能夠將平常訓練的最高水平表現出來,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火炬傳到南沙科技資訊園時,火種護衛隊員從最后一棒火炬手楊艷玲手中將圣火收入了火種燈,結束了亞殘運會火炬在南沙區的傳遞。
自幼就失去母愛的楊艷玲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從21歲開始參加了坐式排球的訓練,先后將雅典和北京殘奧會坐式排球金牌收入囊中。
楊艷玲告訴記者,金牌是汗水和親情的結晶。每當訓練累了的時候,或者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楊艷玲總是能夠從父親那里得到最溫暖的開導。楊艷玲說:“父親的一條短信,一句安慰都會給我無窮的力量,沒有父親的關愛,就沒有我的今天。”
亞殘運會火炬10日將繞著廣州體育館繼續傳遞。
來源:新華網(記者 葉前 歐甸丘)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