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中國的教改方案征求意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國的教育該向什么方向發展?社會各界各抒己見。與眾不同的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吳海燕大膽地拿出了一份自己的“教改方案”,并排出一張表格,建議將初高中合并為4年,而大學則增加為6年。
設想非常大膽>>>
中學縮短變四年,教育體系“大挪移”
早在去年的兩會上,吳海燕就曾提出教育體系“大挪移”的大膽設想:將現有的從小學到大學的16年教育來個新的“排列組合”,取消中考,初中高中合二為一,從6年壓縮成4年,而這兩年挪到大學階段,設1年預科,畢業后再設1年職業教育。她的這個提案在網上公開后不僅受到與會代表委員的關注,也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今年,吳海燕對去年提案進行了進一步修改,她認為,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取消中考能夠解決的,整個學歷教育的體系已經到了需要總體改革的時候了。在去年基礎上,今年的提案中,吳海燕委員拿出《調整我國全日制普通教育模式》的方案,并排出一張表格。其中,調整后的普通學歷教育模式為小學6-11歲,中學12-15歲,大學預科16歲,大學本科17-20歲,畢業后如不繼續深造,則需參加高等職業教育1年。
對于吳海燕委員的提案,最受關注的便是“取消中考”,壓縮中學學制。不過,吳海燕解釋,她所講的取消中考并不是說就不考試,而是“在基本條件下的特色教育,把考試分散到每個階段中。”“比如學完一門課就考掉,不要積累到畢業時一起考。有些小孩在初中時反彈性特別強,很多人才都到后階段才表現出來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亮出自己的觀點:“小學到中學階段,培養的標準應當界定在逐步學會獨立生活能力、能較好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科學文化知識。中學到大學階段,培養的標準應界定在逐步培養全面生存能力、能逐漸學會自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能力。”
同行爭辯激烈>>>
大學增加一年搞實踐,貌似值得試一試
全國人大代表、泰州中學校長蔣建華告訴記者,這兩天他也關注到了吳海燕委員的提案。不過,他對“取消中考”并不看好。“取消中考后,就能公平錄取了嗎?也不一定。如果憑平時的素質評價,很容易產生問題,太難操作了,就連我們學校這次有實名制推薦上北大的,也還是要參加高考的。在目前這個階段,考試的方法還是最公平的。”
蔣建華覺得要評價這么一個新的16年學制很難,因為“跨度太大,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牽動面這么廣,不是一下子就能實施的。”
不過,盡管蔣建華對取消中考、中學合并壓縮成4年的提案不是非常看好,可他直言,在大學時增加一年實踐時間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其實現在不少大學里,第四年就基本上都在實踐了,增加與社會接軌的時間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技能是很有好處的,”蔣建華指出,現在許多大學生,都是專業理論知識遠大于實踐技能,與社會基本處于脫節狀態,這也是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我想在大學階段增加一年實踐時間不妨試一試,但中學學制調整,還得好好論證論證。”
而一直處于教育改革風頭浪尖的山東基層教育工作者也對吳海燕委員《調整我國全日制普通教育模式》的提案同樣給予了高度關注。在山東媒體的幫助下,記者連線到了兩位老師。“我認為這種建議不錯,中學學的知識,很多都是應付高考的,真正走上社會時用的很少,完全沒必要耽誤6年的時間,學4年足夠了。”山東臨沂市的初中教師馬翔說,初中高中這6年學的知識,還不及上職業學校學2年實用。但另一位來自山東省費縣實驗中學的李蕓老師卻表示這想法不妥。“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大學的殿堂,尤其是在農村及欠發達地區,很多學生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他們沒機會享受6年的教育,那么就意味著他們獲取知識的時間又縮短了一到兩年。”李老師說,這些學生走上社會,競爭力會更小,跟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差別會越來越大,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對教育資源也是一種浪費。“其實很多知識都是在初中、高中獲取的,這是奠定一個人的知識結構的關鍵階段,大學里學的知識并不多。現在的‘6-4’制就挺好的,中學緊一些,上了大學松一點,用充足的時間去培養興趣愛好。”
來源:揚子晚報 編輯:諶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