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啟動立法后評估試點
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到兩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開展立法后評估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立法后評估工作機制。
作為社會領域立法的支架性法律,社會保險法今年有望出臺,吳邦國表示將會完成對該法的審議修改工作,以解民眾后顧之憂。此外,還將繼續審議行政強制法草案,提請審議增值稅法和車船稅法草案。
吳邦國還提出今年要啟動立法后評估試點。結合常委會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法律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到兩件事關公眾切身利益的法律,開展立法后評估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立法后評估工作機制。
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今年亦會加強,吳邦國表示,將有重點地開展主動審查,對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新制定的司法解釋逐件審查研究,并督促“兩高”對2005年以前制定的司法解釋進行集中清理。
立法法和監督法都規定了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規章的備案審查制度。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成立了備案審查室,不過其審查方式以被動審查為主,即由監督法規定的主體提起審查方啟動審查程序。
【背景】
據有關專家介紹,立法后評估主要是指對立法的質量、效果、條款的可操作性等進行評估,由此了解立法的實際運行狀況,為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修改、補充或廢止提供依據。評估方式包括實地考察、召開各界代表專家座談會、評估論證會、問卷調查、開設網上專欄等。對立法后評估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部門亦曾考慮過,一直未能開展,今年此項工作或會正式開展。
對話 “三十年努力解決了無法可依”
陳斯喜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他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從事了26年的立法工作,回顧過去30年的中國立法,他感慨,很難想象能夠取得這么大的成就。
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將形成
新京報:常委會工作報告說,今年要實現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建成的標準是什么?
陳斯喜:形成中國特色法律體系有幾個判斷標準,如各個門類的法律要齊全、七大門類中起支架性作用的法律要制定出來、各個法律規范之間要形成配套等。總體講,現在接近形成。
新京報:現在還缺少哪些法律?
陳斯喜:有些門類的支架性法律還缺一些,比較突出的主要是民法,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適用法。
新京報:是不是目標完成了就可以放松了?
陳斯喜:形成法律體系也只能說是從粗線條作個判斷已經形成,還不能說已經十分完善。如果用高標準的法律體系來衡量的話,我們差的還比較多。
新京報:民法學者們一直呼吁能夠制訂民法典。
陳斯喜:過去我們更多的側重制定單項法律,法典化程度較低,這個最突出體現的就是民法典,現在制定了一批單項民事法律,今后需要把它整合成法典。
通過三十年努力,現在只能說解決了無法可依,但是,怎樣有一個好的法律、高質量的法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京報:為什么是30年?
陳斯喜:構建中國特色法律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就開始了,但后來遭到挫折,特別“文化大革命”時受到嚴重破壞,這項工作停頓了,所以現在我們講法律體系的構建,基本上是從1979年以后開始的。
不做民主法治 “促退派”
新京報:回顧這三十年的人大立法,你怎么看?
新京報:回頭看,成就確實是非常的巨大,是很難想象的。作為從事法制工作的人,確實要多承擔一份責任,要多為推動法制建設承擔一份責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推動法制不斷向前發展,要做民主法治的促進派,不做“促退派”。在條件允許時,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之發展的快一點,在條件不具備時,要能守住底線,不使它倒退,這個很重要。
來源:新京報 編輯:段若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