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不僅要解決好他們的打工問題、社保問題,與此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素質提升問題,以逐步達到將他們市民化的目標。”坐在記者面前的全國人大代表、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談起農民工,首先說了這樣一番話。
今年,常德傳向兩會提出的議案是《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起草議案前,常德傳先讓人事部門統計了一下,青島港現有9500多名農民工,占在港職工總數的近一半,其中有4000多名是新生代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40%以上。這個數字讓他很高興,但也有些擔憂:高興的是,有這么多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從事港口的主業生產,是新生力量;擔憂的是,新生代農民工能否在崗位上經得起技術的考驗、辛苦的考驗。但有一點常德傳很確定:不僅要讓他們學好技術,增長吃飯的本領,而且要在人格上尊重他們,在思想素質上對他們進行培養,讓他們的物質和精神能夠“雙豐收”。
提起農民工問題,常德傳首先想起的還是20多年“不讓一名職工下崗”的故事。當時,常德傳剛當上青島港一把手,面臨著老國企包袱重,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青島港當時有16000多人,而實際只需要5000人,如果下崗,最先下崗的一定是那些技術含量低、從事體力勞動的一線裝卸工,而他們絕大多數還是一些十七、八歲的孩子,相當于現在所說的“新生代農民工”,如果把他們推向社會,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生活、成長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絕不能讓一名職工下崗”,常德傳當時就下定了決心。于是,從1988年進行用工制度改革,開始引進農民工以來,青島港成了中國農民工最多的企業之一;農民工也在青島港逐漸成長,成為港口生產發展的主力軍。
如今,農民工下崗的擔憂對青島港來說已不存在,而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則成了當務之急。如何讓他們的物質和精神能夠“雙豐收”,是常德傳最常考慮的問題。
他提出,通過教育培訓,推動新生代農民工逐步實現“由短期務工向扎根海港、由掙錢吃飯向愛崗敬業、由打工者向產業工人的根本性轉變”。實踐中,青島港不少農民工從出大力、流大汗的裝卸工轉成了調度員、修理工、船舶水手等產業工人,有的還當上了公司副經理,成為港口生產建設發展的主力軍。
“調查顯示,與父輩們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為重視自我奮斗,將物質需要和精神追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對接受繼續教育的渴望更為強烈。”常德傳告訴記者,據他了解,新生代農民工最希望掌握的知識是與工作相關的計算機和經營管理知識,因為這些知識不僅可以讓他們找到較為滿意的工作,將來還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常德傳建議,開展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要充分發揮工會的大學校作用,協助、監督企業按照法律規定提取職工培訓經費,開展職工在職教育培訓。在職教育培訓要突出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其文化、技能水平,使之適應企業和城市發展需要。在農民工達到一定數量的地區,工會應設立新生代農民工學校,辦學模式要多樣化。
“同時,要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素質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代農民工年齡偏小,容易出現價值觀的混亂和選擇的偏差。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一些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壓力大,身份認同的困惑進一步加深。要著力提升他們的政治素質,關注其心理健康,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化的和諧推進。”常德傳說,為了讓農民工“不僅掙了城里的錢,還在城里體面地生活”,他希望更多的企業、社會創造各種途徑滿足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需求。
常德傳,全國人大代表,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