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平凡教練的奇跡之路
荷蘭同樣盛產名教頭,平凡教練范馬爾維克取得了不遜色于前輩巨匠們的成功。
上世紀70年代,戰術大師米歇爾斯倡導的全攻全守打法掀起了一股技術革命浪潮,整個世界為之瘋狂。
希丁克、里杰卡爾德和范巴斯滕等繼任者也曾掀起一次次“橙色風暴”,但最終同樣煙消云散,這些名聲赫赫的教頭都沒能改寫無冕之王的宿命。
剛剛度過58歲生日的“平凡教練”范馬爾維克,試圖在南非實現所有荷蘭人的夙愿,雖然他再一次悲壯地倒下,但這份成績單足以驕傲。
范馬爾維克在球員時代默默無聞,1998年開始教練生涯后,2002年帶領荷甲費耶諾德隊奪得歐洲聯盟杯冠軍。2008年,重返費耶諾德剛剛一年的他率隊奪得荷蘭杯冠軍。
2008年歐錦賽后,范馬爾維克從范巴斯滕手中接過荷蘭國家隊的帥印,就此走上神壇。
范馬爾維克喜歡的433陣形,實戰中經常通過兩翼收縮形成451陣形。這對于攻強于守的荷蘭隊而言,恰恰是一劑良藥。
更重要的是,他解決了荷蘭隊由來已久的“內訌”問題,曾經的將帥失和、隊友反目、習慣性崩潰,在這支荷蘭隊中沒有了蹤影。
雖然不見全攻全守,卻連戰連捷打進決賽,決賽中拼到加時賽將近結束才大門失守,多少證明范馬爾維克對球隊打法以及凝聚力的改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功利?被貼上的標簽
很多人卻開始質疑:這還是那支全攻全守的荷蘭隊嗎?他們變得功利保守了。
荷蘭人闖進決賽的過程中雖有些許幸運成分,但不可否認,他們是依靠平衡的攻防體系和對比賽出色的掌控能力走到了最后。
沒有奉獻更多進球、缺少大開大合的進攻是“功利”、“保守”、“丑陋”的理由,但總體來看,是近年未有起色的二流防線、世界足壇漸濃的功利色彩以及奪冠的渴望讓荷蘭隊做出了折中選擇。
更何況,功利與否,只是外人強行貼給一支球隊的標簽,而進球多少并不能完全作為衡量球隊進取與否的標準。
所以荷蘭隊并沒有“罪”,他們只是選擇了更適合的打法,揚長避短、穩中求勝,將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