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宏觀調控,確保糧食科學儲存、順暢流通
記者:隨著我國糧食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糧食產需區域不平衡矛盾突出,糧食部門怎樣加強宏觀調控、保障全國糧食市場的供需平衡?怎樣改善流通條件、提高糧食流通效率?
聶振邦:糧食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糧食產需區域不平衡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糧食宏觀調控的難度。對此,一是要切實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切實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爭取穩定和提高產銷平衡區、銷區的自給水平。二是繼續完善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調節體系,優化儲備布局和品種結構,切實充實地方儲備糧油規模,特別是落實好主銷區和產銷薄弱地區的糧油儲備。三是積極引導鼓勵糧食產銷區建立多形式、深層次、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合作關系,促進糧食有序、順暢流通。四是完善糧食安全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對糧食市場的動態監測和分析,實施先兆預警;進一步完善糧食應急體系,保障應急能力。
“十一五”期間,國家高度重視糧食流通基礎設施投入,特別是安排中央資金進行危舊倉房改造,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較好地改善了糧食流通基礎設施條件,減少了糧食在儲存、流通等環節的損失。5年來,共維修改造危舊倉房1.1億噸,新建糧食倉房6400萬噸;補助投資建設農戶新型小糧倉約200萬套,測算可為農民減損5.2億斤。“十二五”期間,將繼續加大投入,改善糧食流通條件。一是繼續加快糧食倉儲設施建設,規劃再新建倉容2000萬噸,維修改造倉容1億噸以上,新建烘干能力800萬噸,維修烘干能力2500萬噸。二是全面實施《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重點加強產銷銜接和糧食物流資源整合,實現跨省糧食主要物流通道的散儲、散運、散裝、散卸等“四散化”,打通“北糧南運”主要物流通道。三是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推廣科學儲糧技術。我國農戶儲糧約占糧食產量的一半,而農戶儲糧損失率平均為8%左右。“十二五”期間國家糧食局將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再為800萬農戶配置標準化科學儲糧裝具,項目地區的農戶儲糧損失率降低到2%以下,減少農戶儲糧損失,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