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國博西大廳的浮雕“愚公移山”。
核心提示
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于2010年底全面竣工,將于3月1日陸續(xù)向觀眾全面開放。國博新館竣工后,與老館面積相加,總建筑面積達到近20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2月24日,本報記者獨家采訪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請他揭開矚目已久的國博神秘面紗。
注重建筑風格的一致性
“兩軸一區(qū)”新老建筑有機結合
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于2007年3月正式動工,2010年底全面竣工,2011年3月逐步恢復開放。
此次改擴建充分考慮到原建筑已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設計時非常注重與原建筑風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個外立面保持不變,新建筑向東擴建40米,向地下擴建兩層,向地上擴建一層,新建筑嵌入老建筑之中,新老建筑形成有機的結合。不僅保持了改擴建部分建筑風格與原有建筑的協(xié)調,而且增強了整體建筑的層次感。
新國博建成后,形成了“兩軸一區(qū)”的建筑特點。“兩軸”,是指觀眾從西門進入博物館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建筑由南北長330米的藝術走廊和由西大廳、中央大廳、東大廳串連而成的200米長的東西軸線。“兩軸”的設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稱之美。“一區(qū)”,是指在地下一層形成了由國博劇場、學術報告廳(兼作數(shù)碼影院)、演播室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qū),這一區(qū)域的建成大大拓寬了博物館的業(yè)務空間,將更好地用于發(fā)揮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的作用。
新館屋頂實施了樓頂綠地設計,這也是北京目前最大的屋頂綠地,面積近2萬多平方米。此外,還保留了南北庭院綠化2043平方米;大平臺外圍、西大臺階綠化3000平方米;廣場周邊綠化13000平方米。國家博物館整體綠化面積近4萬平方米。
館藏文物已達105萬件
展示中華文明歷程和現(xiàn)代化成就
觀眾從西門進入博物館后就到了西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以徐悲鴻先生的國畫《愚公移山》為原本,由著名雕塑家曾成鋼先生用花崗巖創(chuàng)作的大型浮雕“愚公移山”,長36米,高12米,這也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室內石雕作品。2000平方米的中央大廳,是舉行各種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中央大廳南北兩側分布著4個裝飾典雅的國賓廳,分別以木、磚、銅、石為裝飾材料并依此命名,這里將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國政要休息和會談的場所。
新建成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總面積達6.5萬平方米,49個800—2000平方米的展廳均勻分布。中國國家博物館歷經(jīng)近百年的發(fā)展,積淀了豐厚的博物館文化內涵。在這座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內,不僅有著世界一流的硬件設施和功能設置,還為公眾提供了大量高品位的歷史和藝術類題材的展覽和相關文化休閑服務。
國家博物館收藏文物已達105萬件。其中古代文物包括陶器、青銅、瓷器、玉器、石器、書畫、染織、工藝等各個門類。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庫房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20萬件以上的文物收藏。在文物保護方面,充分考慮了環(huán)境溫濕度的要求,庫區(qū)溫度為20℃±2,濕度為50%±5。藏品庫做到了防火、防盜、防震、防雷等“十防”。
新國博通過《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兩個基本陳列,全面、藝術、形象地展示中華文明的歷程和現(xiàn)代化建設成就;以《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國古代瓷器藝術》、《中國古代玉器藝術》、《中國古代書法繪畫藝術》、《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中國古代明清家具藝術》等專題展覽的方式展示館藏精品文物;以交流合作辦展的方式展現(xiàn)中國各地的特色文物、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和濃郁的民族、民俗文化;還將通過借展、交流展等多種方式展示國際間不同的文明類型和藝術創(chuàng)造,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