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提供選擇空間
“清華畢業生應擔負起對祖國、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從長遠的發展和自身的成長成才來擇業就業”,這是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為《清華大學2010年學生就業指南》撰寫卷首語時對清華學子提出的希望。
正是在這樣的思路引導下,清華大學設立了“大講堂”人才計劃和“職業彩虹計劃”,按照“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設立了對應的面向特定畢業生人群的七個專項工作,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引導、職業輔導與服務,進行合理的就業資源匹配,以更好地幫助畢業生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依托各地區選調生、大學生“村官”項目,將引導畢業生赴基層就業作為學校服務國家戰略的一項重要使命。
北京大學則依托省校合作、校企合作平臺,邀請京外地區企事業單位到學校進行專場招聘和專項招聘,同時把實習和創業作為輔助就業的有效途徑,開辟就業工作第二戰場。今年,學校就業中心還專門成立了實習促進部和創業指導部,為畢業生實習和創業提供專業化、精致化服務。
“近幾年,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大學生的就業更呈現價值多元化傾向?!标惡泼鬟@樣認為。復旦畢業生不再一味扎堆知名外企,選擇事業單位和國企的比例逐年增加。陳浩明解釋說,這一方面是整個社會風氣影響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國企發展的結果。現在一個職場新人在外企和國企獲得的薪酬雖然仍有落差,卻已不像十多年以前那樣差別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