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熟劑”大行其道 利益是驅動
“催熟劑”為何能大行其道?
業內人士表示,使用催熟技術是蔬菜儲存、運輸等環節的客觀需要,但不規范使用則是許多利益的驅動。
一些菜農說,“催熟蔬菜”可以早上市,多賺錢。來自上海的孫姓菜農介紹說,西紅柿一般是越冬作物,使用催熟劑的目的就是提前上市,贏得價格優勢。今年的市場行情比較好,西紅柿的批發價賣到了1.8-2元/斤,相對于自然成熟的來說,催熟西紅柿價格平均要高約0.8-1元/斤,按畝產3000斤西紅柿計算,1畝地催熟西紅柿能多賺3000元左右。
用了“催熟劑”后可以增加產量。江蘇一位黃姓菜農對記者說,用不用“催熟劑”差別很大,正常長的黃瓜畝產5000斤左右,用了可以到8000斤,人家技術好的,畝產更高。
外觀好看,賣得快也是原因之一。這位菜農說,用了“催熟劑”的黃瓜瓜色鮮嫩,比較好賣,大家都喜歡買。“另外,保存期長,在菜場不用藥的兩三天就發軟、很難賣掉,而用藥的至少能保存五六天,瓜販和超市都比較歡迎。”
安徽一姚姓菜農說,由于常年養成的種植習慣,一個地方只要一家用了催熟劑,管它有沒有副作用,其他人家也會跟風使用,“大家都用這個東西,你如果不用,價格沒有競爭力,消費者不認可,自然就會被市場‘淘汰’。”
“這個藥劑很便宜,今年1畝地西紅柿產量約3000斤,能賣5000多元錢,而藥劑的成本也就在5塊錢左右。”一位菜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