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父母都在昆侖山上放牧,達芳從山下小學上來做家訪。記者高騰攝
探索的真心
2002年,一牧場中心小學招生時出現了一個新問題:民語班只招到5個學生。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都要求到漢語班上學習,還有些少數民族學生一二年級時在民語班上學,三年級要求轉入漢語班學習。
看到家長們對漢語教學這樣熱愛。達芳產生了一種想法:何不把民語班取消,全辦成雙語班?以漢語教學為主,輔以民語教學?要知道,這在當時的新疆,她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少經驗。
說干就干,她立即要求民語教師編一本雙語教學課本,自己動手開始進行雙語教學。而新疆推廣雙語教學到了2008年,那時,達芳辦的第一期雙語班學生都小學畢業了。如今的一牧場中心學校,任何一名學生都可以用雙語進行學習、交流。
“老師和孩子們都說,我在課堂上時最嚴厲,誰都怕我。但我下了課堂后,與老師和同學們又最能瘋玩,哪里沒我哪里就不熱鬧。因為我深深地了解,孩子是家長和祖國的希望,他們是未來的國家主人,我必須用百倍的努力讓這些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達芳說到一件事:她擔任兩個小學畢業班班主任時,學前班沒有人教,她主動承擔了學前班的教學任務。當時班里96%的孩子一句漢語都聽不懂。她用彩色的筆給孩子們畫了許多畫,再在紙片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圖片,從發音開始,一個音一個音教他們。
“那段時間,我90%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孩子們身上。孩子們也很爭氣,畢業時都成為各個班老師搶著要的學生。而畢業班多年來一直保持98%的升學率。特別是那一年,畢業班升學考試,數學課成績平均90分,創了學校的紀錄。”達芳說完時,一臉地幸福與燦爛。
滾燙的熱心
一牧場中心小學現有300多位學生,80%為寄宿生,最小的只有4歲,最大的也只有12歲。這么小的孩子在一般人家里還是父母的心頭肉,但為了學習他們遠離了家庭和父母,獨自在外求學。為了讓這些孩子感受到黨的關愛,達芳放棄自己的休息日,把全部的愛傾注在學生們的身上。她多方奔波,爭取來太陽能熱水器,親自給孩子們洗澡、洗被褥、理發。當老師30多年,只要在學校,她就堅持每天到學校食堂、宿舍巡查,檢查同學們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
學校好不容易來了一名大學畢業生,卻找不到愛人。達芳就四處奔波,給這個小伙子當起了紅娘,最終讓小伙子組建了美滿幸福的家庭。
“都說拴心留人,學校偏遠艱苦,來個大學生不容易,我一定要讓他們都留下來,讓牧場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我最對不起的是自己的孩子,老大剛出生25天,因為領導說學校沒老師,我就回到講臺前,給學生上課。孩子小時候沒有人照看,我就把孩子獨自鎖在家里,下課后趕回家看一眼。兩個孩子都在十一二歲時送到近300公里以外的朋友家里上初中高中。好在孩子都很爭氣,都大學畢業了。女兒2006年也考上了教師這個職業。她說:可能是媽媽當教師的原因,她對教師這個職業很喜愛。”
說到這,達芳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那種滿足比她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提名獎時更燦爛。(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獻給最美鄉村教師 致 達芳
王斯敏
這里
是傳說中分娩美玉的地方
你踏著絲路的駝鈴而來
千萬年的大漠蒼涼
19歲的青春火燙
長在馬背上的“小巴郎”
用笑容列隊歡迎
清亮的瞳孔里印著你
你眼中映出他們皸裂的夢想
從此
柔弱身軀張成網 擋住了
昆侖山北麓的雪
塔克拉瑪干的罡風獵獵
愛超越語言
伸向心意相通的明天
溫柔打磨的手中
粗礪褪去 美玉流光
36年
36個荒蕪開出希望
36個花期見證成長
孩子們向著山外飛翔
玉的光 在夜空寫下詩行
你是溫暖
是皎潔了天山的雪蓮
是牧民們心中最美的“達芳汗”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