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發展:
引領全媒體時代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
這份報告指出:2010年是中國新媒體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的一年,這一年中國互聯網網民數超過4億,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人成為網民。此外,中國手機用戶2010年突破8億,2011年3月底達到8.9億,是美國3.03億手機用戶的近3倍。中國已成為世界新媒體用戶第一大國。
這個“第一”,再次見證了中國新媒體在全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之下發展的腳步之快: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是中國互聯網全面高速發展的10年,“三網融合”與無線互聯技術為媒體產業的發展帶來無限可能,全媒體公司正在成為國內外資本市場的新寵。
就在2011年上半年,美國華爾街上演了一場“史上最密集”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上市熱潮,激發了海外市場投資者們對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巨大熱情。在成就中國互聯網企業赴美IPO募資新高的同時,也讓創業家和投資者對其重樹信心。
資本市場一直都是譜寫傳奇和神話故事的場所,中國傳媒產業在新舊融合、變幻莫測的轉型過程中摸索前進。
新一輪IPO財富效應中,脫胎于傳統媒體的鳳凰新媒體(NYSE:FENG)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5月12日鳳凰新媒體登陸紐交所,發行價格區間為12-14美元,計劃發行1277萬股(1ADS=8普通股),擬融資1.6598億美元,此前計劃融資規模為2億美元,按照發行價區間中間價計算,鳳凰新媒體市值約9.8億美元。
如同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所說的那樣,各種媒體形態在全媒體時代并不是博弈,而是殊途同歸,全媒體化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傳統媒體向新媒體過渡的同時,新媒體也將引領媒體發展并走向全媒體之路。
克服瓶頸:與傳統媒體的博弈
全媒體之路看起來很美,卻也布滿荊棘。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與互斥,在內容資源、傳播通道、產品形態和組織結構上的繼承和發展,成為新媒體發展需要克服的重重障礙。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剛教授曾表示,對傳統媒體來說,行政結構與市場競爭之間的矛盾已經白熱化,越來越成為媒體發展的瓶頸。
瓶頸如何克服,考驗傳統參與者的智慧。
中國互聯網領域是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當它遭遇傳統媒體這樣相對壟斷的未開放市場時,一定會帶來新的機制轉變與模式創新,市場會戰勝計劃經濟的力量,或至少從引導、優化開始,讓傳統參與者意識到跟市場結盟是自身發展、提升競爭優勢最重要的手段。
鳳凰網誕生之初只是鳳凰衛視的附庸,對母臺鳳凰衛視的依賴和糾結,始終是鳳凰新媒體發展過程中一道邁不過的檻。由于一直不能真正地獨立于母臺,鳳凰新媒體的商業發展受到限制,內容質量表現平淡,無法與綜合門戶網站進行競爭。伴隨著網絡市場的崛起,以商業運營為核心的鳳凰衛視逐漸加大對鳳凰網的投入和改革,想方設法充實和完善網絡內容,采用多種措施增加其廣告受益,幫助鳳凰新媒體完成化繭為蝶的蛻變。
鳳凰新媒體的發展并不是個案,隨著第二批中央和省屬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時間表的確定,脫胎于傳統媒體的新媒體發展將備受矚目。
突圍之道:
打造核心競爭力
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身處新的傳媒生態,面對新媒體咄咄逼人的挑戰,必須順應形勢,積極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通過找準自身定位,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競爭力,發揮出自身特色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提供的多樣化傳播平臺,才能找到新媒體時代的突圍之道。
通過確定目標受眾,在特定的領域開拓新的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這部分工作對于傳統媒體向全媒體轉型具有基礎性的價值。畢竟,我們不是為了轉型而轉型,新媒體的“殼”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傳統媒體能夠“借力”向新媒體轉型的契機,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就這一點,鳳凰新媒體主管視頻業務的副總裁陳志華心里明白:“鳳凰視頻業務將堅持走以資訊視頻為主的媒體化路線,這一領域尚處于藍海,也是鳳凰視頻的優勢所在。”
并不是所有脫胎于傳統媒體的新媒體都能把握住自己的獨特,在任何一次中國傳媒產業的轉型過程中,總會有一些企業掉隊,也會有一批企業脫穎而出,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喧嘩之后:
有待資本市場檢驗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中國傳統媒體正面臨著風云變幻的競爭時代的到來。從過去由政府養媒體,媒體吃皇糧,逐漸轉變到媒體自我經營、自負贏虧、面向市場。適者生存、弱者淘汰,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密集上市的新媒體背后是風暴抑或泡沫?還有待于資本市場的檢驗。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大眾傳播業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產業部門,必須向著更符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方向發展。針對這一點,千鈞萬博公司執行董事祝志軍認為,無論是對于哪一個新媒體還是整個互聯網企業來說,上市雖然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渠道,但“圈錢”的同時更要苦練“內功”,在內容、市場、差異化等方面要加倍努力,特別是要避免粗制濫造和急功近利的低俗內容,真正成為有責任的媒體和企業公民,共同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
上市是充滿風險的旅程,喧嘩之后,中國新媒體還需有自己的思考。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