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江西九江小學的學生在認真學習握毛筆的姿勢。 2011年新學期,江西九江各小學在3至6年級的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書法課,讓學生們了解中國文字的歷史,體會漢字的美感。新華社發(洪顯智 攝)
在清華大學,有兩門國家精品課申請選修極為困難,但是,很多選修過并已走向社會的學生又總是禁不住回望這段難得的選修時光。
申請成功的水利系學生梁國賀說:“必須爭著搶著報名,否則很難選上。”
在歷史系彭林教授開設的“古代文物精品和文化中國”及“古代文明禮儀”課上,清華的學生可以對君子之道有系統的學習,并對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比較廣泛的了解。
課程設立四年來,這兩門課每年每門申請選修人數都保持在一千三四百人,超過清華本科在校生總人數的10%,每年每門課的正式聽課生名額不超過三百人,一些人在沒有資格修學分的情況下仍堅持上課。
令梁國賀及其同學感到“震撼”的是,這兩門課的期末考試均無人監考。
“國家精品課是要提高學生的素質,而非增加茶余飯后吹牛的本錢,文化中國的構建基礎是人格與操守,這張卷子既考學生也是考我。”彭林說。
面對清華學生對古代中華文化表現的強烈求知欲,彭林心中充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欣慰,他希望用自己的教學實踐來提升中國人的人格修養,推廣優秀的中華文化傳統,用文化的力量來推動中華民族的復興。
100年前,利用庚子賠款退款建立起來的清華學校只是留美預備學校,學校章程規定,制度照搬美國,教學語言甚至連學生演話劇都必須用英文。
彭林說,當時美國政府對學校制度安排的用意隨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致羅斯福總統的一封信件而公開。當時這位校長在信中寫到:“中國正臨近一次革命,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青年中國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于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的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收獲。”
彭林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代,文化構成新的邊界。民族文化存則民族在,民族文化亡則民族亡。
本月,中共召開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強調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艱巨任務,指出在深化改革開放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文化建設必須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看中國文化發展前景
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文化力量 "軟實力"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