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目前國內抗菌藥物品種數量達到限定范圍,品種結構較為合理。但要徹底解決抗生素濫用,還須進一步在機制上消除“以藥養醫”
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指出,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開展半年來,抗菌藥物品種數量達到限定范圍,品種結構較為合理。絕大多數醫院完成了抗菌藥物品種清理工作;大多數醫院抗菌藥使用率和使用強度下降明顯;清潔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有所規范,少數醫院預防用藥率已經控制在30%以內。
目前,我國有6000多家藥廠,生產各類抗菌藥物1000多個品種、數萬個產品。來自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的統計顯示,從2002年到2010年,抗菌藥物購藥金額在整個醫藥市場中占比為25.09%,遠遠超過其他品類藥物。記者對部分藥店使用抗生素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在銷售抗生素類藥品時,部分藥店缺乏自律,甚至隨意售賣。
北京大學曾作過一項調查,發現三甲醫院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比例為44.6%,二甲醫院則為38%,基層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合理利用率更低。越是基層的醫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越嚴重。
“很多病人一來我們醫院,就已經耐藥了,不得不用高級別的抗菌藥。”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梁宗安說。一個來自縣城的病人發熱,醫生用了5種三代頭孢,入院檢查就是感染的耐藥菌。鄉鎮或者縣級醫院不問病情,也不管是細菌或者病毒感染,一味地選用高級的抗菌藥物。一旦出現了耐藥性,他們可以將問題上交。到三級醫院也沒法對付的時候,那真是無藥可醫了。
衛生部合理用藥監測辦公室專家孫忠實教授指出,國內使用抗菌藥有三大誤區:適應證掌握不嚴格;頻繁更換;不及時停藥。在國外,肺炎患者使用抗菌藥后,只要臨床癥狀好轉,醫生就會停藥。但在國內一些醫院,非要等到X光片提示病灶完全消除才停藥。這樣就使患者過長時間地接觸抗菌藥,不僅容易令細菌產生耐藥性,還會導致醫療費上升。
針對抗菌藥物使用與“以藥養醫”的關系,北京大學開展了專門的研究,在北京、山東、湖北、寧夏、四川分別選擇了1所二級醫院和1所三級醫院,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分析了這10所醫院的門診和住院病人的病歷,發現抗生素濫用與“以藥養醫”的機制密切相關。
馬曉偉表示,要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作為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強化醫療質量安全意識;進一步提升醫院管理水平,努力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推動激勵機制和補償機制改革,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