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指鹿為馬;眾口爍金,積毀銷骨。古今中外,屢見不鮮。
而今,隨著現代網絡傳媒業的迅速發展,給謠言的制造與傳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因為,“在網上誰也不知道你是一只狗。”所以一些人可以不負責任、無所顧忌地造謠傳搖,而網絡本身的通訊“及時性”,又使它的傳播速度更快、受眾范圍更廣、連鎖效應更強,有時幾成鋪天蓋地之勢。
網絡謠言是“社會毒品”,是為了吸引一些網民眼球造出來的“陰暗新聞”。而這些“陰暗新聞”又毒化一批網民,使他們更想看“陰暗新聞”。這種“網上心理毒品”容易使人“上癮”,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沉迷,深陷其中,欲罷不能,其社會危害不亞于“網上黃賭毒”。
網絡謠言之所以能夠產生和傳播,是有其主客觀原因的。尤其是一些涉及官員的謠言,之所以甚囂塵上、屢見不鮮、屢禁不止,并非偶然,概由多種因素使然。
其一,人民群眾的“信任缺失”。不可否認,由于一些政府工作的不到位,由于一些官員的漂浮作風、囂張之言、腐敗之行,造成了黨群關系的緊張與對立,干群關系成了蛙水關系,甚至是水火關系,互相對立,互相仇視。碗里的沙子多了,米就少了;人看到的陰霾多了,陽光就少了。在官員負面形象、官民關系負面報道屢見報端的背景下,只要出現關于官員的負面傳言,老百姓倒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了。從某種意義上說,老百姓對政府、對官員隊伍的“信任缺失”,是導致涉官謠言加速傳播的一個重要心理誘因。當然,這決不是容忍、縱容造謠傳謠的理由。
其二,挾私報復的“卑劣手段”。客觀地講,網絡是現代社會民主監督的一種“有力武器”。但是網絡的發展,也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一種算計、攻擊別人的“便捷工具”,于是以小夸大,無中生有,使人真假莫辨。而第一時間發出的訊息往往又容易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第一印象”,往往使對方陷于被動的地位,如若緘口不言,等于默認;如若出面澄清,有時又會“越描越黑”,結果是又口難辯,跳下黃河也洗不清。
其三,無聊隨便的“惡搞心態”。一些人無意識地傳播或膨化這種謠言,而他們本身,只是報著一種“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一般的惡搞心態,像在街上看別人打架一般地湊熱鬧、瞎起哄,無意識拖動鼠標、復制謠言,助長其加速傳播與發酵。
其四,政治攻擊的“新式武器”。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人民有選擇自己社會模式、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自由。而某些國外勢力,總想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總想解救中國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借助網絡散播謠言藉以丑化官員的形象,來攻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歪曲說明中國現行的政治制度是多么的缺少合法性和穩固性,中國的執政階層是多么的缺乏民主意識和悲憫之心。而這種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連其本土的有識之士,也會對其做法不恥甚至拍案而起、大膽反駁。明智的國人,只要靜下心來仔細思一思、想一想、量一量,還是能一目了然、洞察其狼子野心的。
假作真時真亦假。當網絡謠言滿天飛的時候,不去主動參加傳播,需要一種素養;要保持一種“任它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的冷靜,不為所動,需要一定勇氣;而能以敏銳的頭腦抽繭剝絲、看出端倪、明了真相,則需要一些智慧。
而要從根本上治理網絡謠言,一方面,需要不斷提高官員形象的“美譽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老百姓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還要從制度上、法律上、應對機制上不斷健全完善,對那些利用網絡造謠傳謠、橫生事端、顛倒黑白、混淆視聽者,予以迎頭痛擊、嚴懲不貸。從而不斷強化網民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從自身做起,弘揚“真善美”,抵制“假丑惡”,不斷凈化純化網絡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網絡這種現代傳媒,不斷開拓網絡時代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社會關系和諧發展的新境界。
來源:人民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