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回應“漢語四六級”:不掛鉤就業不強制
回應
測試不與就業掛鉤,不要求強制參加,考試費用堅持公益性原則
圍繞這次試點,爭議的聲音仍然不少。
有人認為,測試多此一舉:國人以漢語為母語,且一直學習語文科目,而且,從事播音主持相關工作,有專門的普通話考試,外國人學漢語有HSK(漢語水平考試),沒有必要再設立一個考試來測試中國人的漢語能力。
作為一名今后可能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準專業”人士,李玲分析了普通話測試、HSK以及“漢語四六級”測試的區別。她說,普通話測試相對容易,主要是考察語音規范;HSK針對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考核其基本語音語法;漢語能力測試難度更大,試題涉及較多中國文化。
對此,教育部語用司負責人表示,由于測試目的、標準、對象、內容等方面的不同,漢語能力測試與現有的普通話測試和漢字應用水平測試項目將互為補充,構成完整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測評體系。
有人擔心,測試一旦正式推廣,將逐漸成為一種專業準入門檻,甚至成為部分企事業單位用人的標準,從而加重學生考試負擔。另外,測試會不會變成真正的“漢語四六級”、成為強制性考試,也是不少在校學生的擔憂。
對此,語用司負責人表示,漢語能力測試立足于提高使用者的漢語應用能力,是公益類社會性考試,采取考生自愿參加的方式,在政策上不與升學、就業掛鉤。是否成為求職就業標準,并不是研發本項測試的目的,也不會因為市場的功利化需求而改變研發本項測試的初衷和原則。另外,漢語能力測試明確規定由非營利性教育機構承擔組織工作,考試費用將堅持公益性原則,按規定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后執行。
在南京一家媒體工作的小于說,以后參加與文化、傳媒相關單位的招聘,漢語能力測試的證明或許會是優勢,但是“語言文化更重積累,有空多讀書肯定比一紙證明強”。南京師范大學人事處一位負責招聘的老師則認為,漢語能力測試剛剛起步,其含金量不好評判,對于高校來說,招聘中只有教師資格證是必備的,更看重的是學科建設方面的綜合素質,如發表論文情況和科研情況等。“但是考生通過這個考試,也能體現語言文字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