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心系災區總關情。年關將至,曾經受災的同胞如今生活是否好些了,過節準備得怎么樣了,新年有哪些打算和期盼……這些問題,深深地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
汶川、玉樹、舟曲……連日來,新華社記者頂風踏雪,深入重災區的最基層,體察群眾生產生活,了解群眾所需所盼。一個個見聞,一段段故事,組成了災區新春的民生圖景。
居有定所 天寒屋暖
凜冽的寒風,掠過靜寂的青海高原。皚皚的白雪,裹著震后的玉樹大地。
60歲的扎西永措,是結古鎮扎西大同村的村民。地震中,她左手骨折,母親遇難。傷愈的扎西永措和未出嫁的小女兒,如今住在村南的集中安置小區的帳篷里。
帳篷前,擺放著三堆劈好的木塊和8袋煤塊。掀開簾子,一股熱氣撲面而來……隨同記者的玉樹縣工作人員專門拿溫度計測了測——21攝氏度。
“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公家給的。”談到震后的生活,扎西永措介紹說。記者在結古鎮其他安置點也看到,受災群眾的棉帳篷中基本配齊了烤箱,床上有棉被、棉褥,還有電熱毯,煤和牛糞等燃料足備。
翠峰山下,白龍江畔,在特大泥石流災害中遭受重創的甘肅舟曲縣城,災害中失去了8位親人的56歲老人李吳玉,同侄子一起被安置在一套80平方米的兩居室里。
“這個冬天不用發愁了。”李吳玉說,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政府都替受災群眾想到了,一個人的節日雖然難熬,但是很安全、很溫暖。
進入冬季后,舟曲縣政府將原先集中安置在縣城外的143戶、470名受災群眾,全部轉移到縣城內的兩棟廉租樓房內居住,每家每戶還配備了全新的火爐、灶具等生活用具,確保大家安全越冬。
2010年末,持續的低溫天氣侵襲著巴蜀大地。汽車一路前行,兩旁高山上厚厚的積雪更在提醒著:冷!冷!冷!
在四川什邡市鎣華鎮瓦窯村,記者走進65歲村民侯遠福的新家,他正在客廳里和另外幾名老人烤著電爐聊著天。“從上個月中旬就開始下雪,都下了一個多月了。不過,家里面還是要暖和得多。”侯遠福說。
在北川,去年還是一片繁忙的大工地;今年春節,3000多戶群眾已告別板房,搬進了新居。在德陽市,仍住在活動板房的群眾、農村散居五保戶、農村特殊困難戶,也都做好了“防雨、防風、防寒、防潮、防凍、防火”等措施……
采備年貨 喜迎佳節
按照藏族的習慣,遭受創傷的玉樹春節期間不舉辦喜慶活動。看不到彩旗、燈籠,聽不到鞭炮聲,似乎少了點年味。不過,結古鎮內各類商店、超市鱗次櫛比,蔬菜、水果新鮮齊全,各種生活用品也基本俱全,市場購銷兩旺、一片生氣。
地震以后,李忠一直在勝利路的應急市場開水果店。記者看到,他的店里有蘋果、香蕉、橘子,也有柚子、火龍果、西瓜……李忠告訴記者,這幾天快過年了,來買年貨的人特別多,他自己今年也不準備過年回家了。
“今年雖然不過年,但和親朋好友還是要串串門、吃個團圓飯。政府給我們發了不少補助,想吃啥,在結古都能買到。”受災群眾巴才仁說。
甘肅舟曲則是一番不同的景象:紅燈籠、中國結等喜慶元素裝扮著初雪后的街道,農貿市場、超市內人潮涌動……節日的喜慶漸漸驅散了曾經的悲傷。
韓宏彬,舟曲縣宏源連鎖超市創辦人。隨著春節的臨近,他又像往年一樣忙著進貨、配貨、調劑商品,奔波在8個恢復營業的連鎖超市和3個在建的連鎖店、1個配送中心之間。
在舟曲縣月圓村,指著墻角堆起的方便食品和礦泉水,在災難中失去了9位親人的村支書何新朝說:“你們看,現在吃穿都不缺,村民們不用為過冬發愁了。今年春節,我們的心踏實了!”
一塊塊臘肉、一根根香腸、一只只板鴨……漫步在汶川地震災區,家家戶戶屋檐上掛著的那些年貨,讓記者深深感受到了別具一格的四川年味。
記者來到73歲的什邡市鎣華鎮瓦窯村村民劉國禮家中時,一家6口人正圍坐在一起吃著飯,品著家釀的米酒。“前幾天,兒媳婦到鎮上買了香腸、臘肉,還有糖果、瓜子,年貨應有盡有了。過年嘛,吃得還是要好一點。”劉國禮樂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