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牽百姓 愛暖民心
災區的冬天是寒冷的,災區群眾的心里是溫暖的。
記者從玉樹藏族自治州政府了解到,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1.38萬噸糧食、250噸食用油、41518頂過冬帳篷已全部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同時,受災群眾領到了生活、取暖、爐具等各類補助金4.65億元,人均2000多元。
“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受災群眾今年過年有肉吃、有水果、干果吃,吃的、住的、穿的都不愁。”玉樹縣常務副縣長高波介紹說。
在舟曲,為保證受災群眾安全越冬,當地政府在冬季來臨之前將統一采購的10700套保暖內衣、3000件羽絨服、6180件棉衣、4000噸燃煤、4000套煤爐,連同中華慈善總會捐贈的保暖物品和甘肅省民政廳調運的棉衣、棉被發放給了受災群眾。
與此同時,縣政府對春節期間群眾的文化生活也作了部署安排,為全縣的210個村各安排活動經費500元,確保群眾度過一個歡樂、祥和、文明的春節。
記者在四川地震災區走訪時也發現,各災區黨委政府正在積極行動,采取各種措施保障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在廣元市,市民政局等部門組成了28個檢查小組,深入全市75個重災鄉鎮進行檢查。目前,該市已儲備棉被2萬多床、棉衣褲4700多件、協議儲備糧食1900多噸,已發放棉被7200多床、棉衣褲5900多件。
76歲老人陳世如是一名困難黨員,他給記者細細點了一筆賬:身上的棉襖是臺灣慈濟基金去年12月底送的;家里的大米是鎮政府發的;70歲以上老人,鎮里還發了100元慰問金;黨組織也送來了一些糧油等春節慰問品……
“如今,政府給我們老百姓考慮得太多了,逢年過節都要給我們送慰問品,讓我們這些老人真的感到了黨和國家的溫暖。”陳世如說。
人心思進 謀求發展
新年新氣象,新年新企盼。經過半年多的重建,新玉樹正從樁基和規劃中顯現雛形。孕育希望的重建,也讓許多玉樹人對未來有了新打算。
雖然和家人目前還住在安置過渡小區,但35歲的尼瑪多杰對今年住進新房充滿信心。“住進了新房就開始了新生活,希望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幫我們打開一條致富的路,在新的一年多掙錢,過上更好的生活。”尼瑪多杰說。
27歲的文德對新生活的期盼顯得更迫切。地震后,他們一家從隆寶鎮搬到了結古鎮。“現在結古變成了大工地,這也給了我們年輕人一個機會。今年,我希望能抓住重建工程學點有用的手藝,以后能靠學到的本事吃飯。”文德說。
在甘肅舟曲,隨著那驚魂時刻在歷史長河中漸漸遠去,舟曲人心中的悲傷化為奮起的力量,從災難中凝聚了深情、感悟了生命、看到了希望。
月圓村村支書何新朝告訴記者,自己和小兒子在生活上都有了著落,目前最大的期盼就是等到開春時,在政府已經選好的安置點,帶領受災的村民們重建家園。
“明天會更好”,從泥濘中爬起的韓宏彬和妻子精心經營著自己的連鎖超市,并計劃今年在縣城建成13家超市,2012年建成20家連鎖店面。
記者在汶川地震災區采訪中了解到,住進新房的基層群眾盼望著能有一門手藝,找一份好工作;廣大黨員干部希望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謀求新的長遠發展。
72歲的廖永壽在瓦窯村當了40多年的村支書,兩個月前剛剛“退休”。“災后重建兩年多,各級政府很關心災區,拿了很多錢出來幫助我們重建家園。如今,災區更需要的是自力更生的能力,希望能夠多一些就業培訓。”廖永壽建議說。
提及村里產業的發展,廖永壽也有一些想法:“如今再引進產業,一定要引進環保節能型的,只有生態好了,家園也才能更加安全而美麗。”(參與采寫記者:周英峰、葉建平、馬勇、文貽煒、張藝)
來源:新華網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