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最近開展的專家問卷調查顯示,79.10%的專家認為“十一五”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56.78%的專家認為在局部領域有所突破。
“十一五”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地實施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投資消費增長趨于協調,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改革開放積極推進,就業持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總體良好。
“十一五”時期,我國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進展,反金融危機取得明顯效果,單項改革有明顯突破。特別是農村改革使農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十一五”時期被譽為“民生五年”。

資料圖片:海寧市在街頭連線市民,開展關注改善民生“熱點面對面”活動。 海寧日報記者 王超英攝

9月11日,醫務人員在寧夏銀川市安東小區的陽光幼兒園為小朋友接種麻疹疫苗。 新華社記者 覃海石 攝
新農村建設讓農民喜獲“豐收”
2010年既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5周年。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在“少取、多予”政策指引下,我國農村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農村面貌大為改善、群眾收入持續增加、社會保障日益健全,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群眾越來越多地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從2006年開始,中央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地方財政支出也跟著“兩個轉變”的節拍進行調整:一是由過去的農村支持城市、農業支持工業向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轉變。二是要調整公共財政資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并向農村傾斜。
過去5年,中央財政支農資金從每年3000多億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7000多億元,鄉村道路建設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建設工程、新農村能源工程、農村清潔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推進,明顯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地方上,以河南省為例,2006年至2010年,全省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財政支出從300多億元增加到近600億元,財政支農資金投放范圍之廣、強度之大、數額之多是歷史上沒有過的。
隨著“皇糧國稅”的取消,中央出臺了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這4項補貼起初每年30多億元,2009年已增加到1200多億元。
人努力、天幫忙、政策好,促進了農業生產穩步發展、農民收入快速提高。糧食生產多年來“兩增一減”或“兩增一平”的規律被打破,到2009年已實現連續6年增產;農民人均純收入先后跨越4000 元、5000 元大關,2009 年達到5153 元,年均實際增長8.3%,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增長時期之一。同時,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多樣化,工資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長期以來,農村的教育、醫療、養老等事務,幾乎都是農民自己的事。農民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物品供給,在經濟收入、受教育機會、衛生保健和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由此擴大了城鄉差距,加重了農民負擔。新農村建設5年來,這一城鄉差距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廣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生活的開支大幅減少。
去年10月份,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啟動后,覆蓋了全國10%的縣(市、區),這就意味著不久的將來,我國農村將告別數千年來單純依靠家庭的養老模式,農民也將像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從試點單位開始,年滿60歲的農民,每月可以拿到55塊錢。這個錢并不多,但它跨越了一個時代。
“新農保”試點是我國加快建立覆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標志。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1.4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用再交學費書本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國,4800萬農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徹底改變了我國農民社會保障享受不到公共財政陽光的缺陷。
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逐步織就了全國億萬農民“上學不繳費、看病能報銷,生活有低保,養老也放心”的基本公共服務與政策保障網。
河南農民申洪波的八句話可以概括這幾年農村的巨變:上得起學、治得了病、養得起老、走得好路、掙得到錢、做得了主、學得到藝、看得到戲。
民生建設的溫暖答卷
即將過去的五年里,黨和政府的工作始終貫穿“以人為本”這條紅線,無數個民生工程順利實施,書寫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情動神州,溫暖人心。
“十一五”初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走到一個重要關口:一方面,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后,看病難、住房難、上學貴等民生問題日益凸顯。民生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塊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