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制圖:梁昌杰
“改革是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的根本措施,其著力點之一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司副司長連啟華說。
2006年召開的兩會上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了一系列關系重大的民生改革措施,推動中國經濟航船從過多地關注經濟發展轉向更加注重社會事業和改善人民生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頒布實施,這不僅是指導今后一個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更是回應民意、惠及民生的教育改革路線圖;
——隨著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籌備就緒,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公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順利實施……醞釀多年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式啟動,著手從體制機制層面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旨在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宏觀調控措施密集出臺,在遏制投機性購房的同時,有關引導市場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一系列措施,將直接惠及中低收入群體;
——在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快速推進,有望于“十一五”末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在城鎮,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所有人員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可在跨省就業時轉移;
……
從醫療衛生改革到完善教育體制,從增加居民收入到擴大社保覆蓋面,一系列民生改革舉措的出臺掃除了阻礙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中央財政大蛋糕的分配向民生領域傾斜力度逐年增大,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堅實的體制基礎,讓人感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以山東省為例,近些年來,山東省在GDP斷攀升的同時,高度重視社會事業,致力于改善民生,努力讓老百姓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棚戶區改造的“濟南模式”,就是“十一五”期間山東省著力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由于歷史原因,濟南市中心城區遺留有總建筑面積約46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環境臟亂差,安全隱患多。2007年起,濟南市政府啟動棚改工程,通過“肥瘦搭配”實現零星棚戶區集中連片改造,通過群眾參與決策實行拆遷安置“陽光操作”,如今已使18萬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家住吉林省白山市松江河鎮的王美志,上半年告別了居住幾十年的木板房,喬遷新居。“我的好日子終于開始了!”搬進樓房那天,王美志熱淚不止。
從今年1月開始,吉林省東豐縣雙廟村農民尹學家每個月都能領到55元錢。“這是我的養老金,多虧有了新農保。”今年63歲的尹學家樂呵呵地說,“給農民發養老金,這是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好事!”正在全國300多個縣(市、區、旗)開展試點、覆蓋1.3億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只是“十一五”期間出臺的眾多民生改革措施之一。
長春去年冬天遭遇了幾十年來的寒冷天氣,群眾的保暖問題凸顯。從今年5月起,長春市啟動了大規模的“暖房子工程”,為上千棟老舊樓房外墻加固保溫板,讓百姓過一個溫暖的冬天。“暖房,暖心。再冷的天,也不怕了!”長春市吉盛小區的居民張友良說。
雖然尚未“收官”,但綜合專家觀點來看,“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民生指標總體將實現預期目標,甚至不少指標已是提前完成。具體來看,各項民生指標進展不斷提速,老百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
當然,民生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社會事業發展仍滯后于經濟發展,不斷涌現的新問題亟待破解。
發展永無止境,奮斗未有窮期。即將揮別的“十一五”改革所書寫的“民生答卷”,定將成為令人難忘的記憶。(綜合半月談、新華網、人民網相關報道)
來源:《半月談》 編輯:鄧京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