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方向預示“十二五”中國城市新價值
本次研究從“十一五”時期中國城市的價值判斷看未來城市的發展走向,認為五大趨勢預示中國城市新價值:
一是城市化將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基本的推動力量。 “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城市化率將突破50%,這意味著中國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大城市化和大都市圈的拉動作用逐步強化,以上海、北京、香港為龍頭,加速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都市圈的崛起和繁榮的趨勢不會改變,沿海地區依然處于中國城市化的領先地位。大城市化成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支撐。
二是生活質量是城市內涵式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的核心。不斷提高人的生活品質,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成為現代城市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標志。堅持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面的障礙,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將成為現代城市包容性增長的價值導向。
三是文化軟實力成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一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不外乎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現實優勢,二是未來潛能。文化則是未來潛能的源泉。如何讓一個城市,特別是讓城市領導者能夠像抓經濟、抓穩定那樣,投入足夠的精力、物力和財力抓文化,并且像抓經濟、抓穩定一樣抓出效益來,抓出政績來,這是一個迫切需要研究和破解的課題。
四是有效化解“大城市病”是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當務之急。“大城市病”是大城市化的必然產物。中國城市正處于城市加速發展期、城市價值提升期、城鄉二元結構轉型期的關鍵點上,這個關鍵點預示著中國城市正在進入“大城市病”的多發期和爆發期。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有效預防潛在風險,是“十二五”城市發展的迫切任務。
五是構建以社會公平正義為核心的現代社會治理模式是城市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的關鍵。這種創新的基本導向是:一是從“善政”到“善治”的轉變,就是從一個好的政府轉變為一個好的治理模式;二是從“發展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就是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放在保障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去;三是從“大政府”到“大社會”的轉變,就是依法限制政府的權力,不斷擴大公眾的參與。
我國城市的“十一五”與“十二五”
——我國城市的十大變化與十大發展新趨勢
“十一五”中國城市價值十大新變化
變化一:城市實力顯著增強,但制約發展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凸顯。
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GDP總量達18.6萬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62%。與此同時,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凸顯,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擴張的城市發展模式亟待轉型。
變化二: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區域不平衡不協調形勢依然嚴峻。
2009年以來,13個區域規劃先后上升到國家層面,東西呼應、南北互動的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協調機制尚不健全,區域發展差距過大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扭轉。
變化三:城鄉統籌取得明顯成效,但阻礙城鄉發展的二元“鴻溝”問題依然突出。
“十一五”,城鄉間公共服務、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城鄉差異的土地制度、城鄉分治的管理制度依然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障礙。
變化四:城市化水平顯著提升,但日益蔓延的“城市病”成為重大挑戰。
“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化率由2006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提高0.9個百分點。但城市無序開發、城中村、垃圾圍城、交通擁堵、住房擁擠、城市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
變化五: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生活品質有待進一步提升。
2006年-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更加優秀的文化、更加優美的生活環境、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更加公平的發展機會成為政府的重點任務。
變化六:城市設施功能日趨完善,但城市文化軟實力亟待提升。
“十一五”以來,中國城市在道路交通、綠化美化等“硬環境”上得到很大改善。但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與城鄉居民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提升文化軟實力成為實現城市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變化七: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改善,但公共服務水平與居民多元化、多層次、多變性需求尚存差距。
“十一五”,為群眾提供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得到改善。但總體上城市公共服務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還無法滿足公眾需求,對公共服務的投入產出效率也偏低。
變化八:民主化進程明顯加快,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任重道遠。
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復雜交織,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群眾追求權益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共享發展成果的意識和訴求強烈,推進社會公平正義任務十分艱巨。
變化九:城市發展加速轉型,但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尚未建立。
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各省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出發,紛紛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作為戰略重點。但綠色、低碳、宜居等引領城市發展未來發展的全新模式尚未真正建立。
變化十: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深入推進,但不穩定、不安全、不和諧、高風險因素仍然存在。
當前五種不穩定因素正在演變成為城市的潛在風險:一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二是社會深層次矛盾日益凸現并有激化趨勢;三是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四是官民沖突加劇;五是非傳統危機和人為制造的危機正成為城市安全的主要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