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河南省孟津縣送莊鎮的菜農在蔬菜大棚頂上扎棚架(2009年1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公共服務“短板”亟待補長,社會建設如何再提速?
新年伊始,為緩解持續的交通擁堵,北京市采取搖號上車牌等措施。一時間,“擁堵”成為全國關注的熱詞。人們感嘆,越來越富有的中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擁堵”:從入托到出行都存在“人擠人”的景象。
一系列“擁堵”現象的背后,折射出公共服務的缺失。事實上,過去5年,公共財政在教育、就業、住房、醫療等民生支出上的比重不斷提高。但面對不斷增長的民生需求,面對百姓的新期待,這張社會服務網仍顯不足。
社會事業這塊“短板”如不盡快有效補上,既不利于改善民生,也會拖經濟發展、擴大內需的后腿。
“當前,我們既需要也有條件加強社會建設。應該加快健全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說。
開局之年,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建設正明顯提速,“擁堵”之痛有望緩解——
作為醫改的攻堅之年,今年將大幅提高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顯著提升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今年我國將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予以優先保障,提高教育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例。
今年,以基層為重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加快推動,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免費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