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是動力 制度改革是保證 社會保障是基礎
今年兩會恰逢“十二五”開局,而“十二五”規劃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要加快實施“結構調整”。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代表和委員們表示,當前時點,內外因素都需要我國在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整和優化,而技術、體制、社會保障三個方面的創新和改革則是系統性調整的基本推力。
結構重置
內外經濟共振
在今年兩會召開之際,接受記者采訪的代表和委員表示,一定意義上,“十二五”是中國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將與世界經濟共同發生深刻變化和調整。而兩者的調整將處于同一鏈條,互為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表示,“世界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發展模式深度轉型所形成的‘倒逼機制’,是化解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矛盾的現實需要,也將形成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
最近,許多機構的研究報告都認為,世界經濟的需求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世界銀行最新研究報告稱,全球的需求結構正在產生深刻變化,發達經濟體被迫改變負債消費模式。美國消費信貸2010年2月以來連續13個月放緩,美國民眾的消費習慣有所改變,傾向于更為謹慎。在歐元區,長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人口老齡化加劇了居民消費的低迷。
報告進一步表示,在消費不振的情況下,發達經濟體的緩慢復蘇更多得益于投資與出口。美國采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促使美元貶值,加上奧巴馬政府提出的“再工業化”和“出口倍增計劃”,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恢復并弱化了經濟增長對消費拉動的依賴。
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開始更多轉向擴大內需。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6年和2007年中國商品和服務凈出口對G D P的貢獻率分別達到18.3%和15.4%,分別拉動經濟增長2.1和2.0個百分點;而2008年至2 0 1 0年 , 凈 出 口的 貢 獻 率 依 次 下 降 為1.7%、-41.8%和-3.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2、-3.8和-0.3個百分點。
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產業結構正經歷新一輪的深刻調整,世界經濟的區位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的市場重要性不斷上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表示,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基本趨勢和特征是,全球工業化重心正在轉向東半球;先進制造業推動工業結構升級加快;服務業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方向加快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表示,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加快對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布局,力爭通過發展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率先走出危機,搶占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
比如,美國除了將189億美元投入能源輸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億美元投入節能產業,還將投入7.77億美元支持建立46個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在歐盟經濟復蘇計劃中,強調“綠化”的創新和投資,加速向低碳經濟轉型。日本將新能源研發和利用的預算由882億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億日元。
“世界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使我國發展面臨新挑戰,但也帶來了新機遇,而且這些新機遇正在孕育我國發展的新優勢。”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