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步入“深水區” “脫胎換骨”面臨諸多挑戰
成就令人欣喜,壓力更使人警醒。
環顧世界,審視國內,“十一五”期間,雖然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一定成效,但調結構面臨的阻力和難度也在逐漸加大。
由于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強大的慣性,“調而不快”甚至“調后反彈”的情況在許多地方依然存在。
步入深水區的結構調整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目前,投資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
從外部環境看,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外部需求的擴張短期內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隨著外需收縮,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曾經嚴重依賴外需拉動的中國經濟減速的壓力越來越大。
從內部環境看,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低成本比較優勢難以為繼。而資源和環境游走在可承受的邊緣,人口老齡化的逐漸到來,也使我國由傳統勞動密集的優勢向新優勢的轉變更為迫切。
更何況,目前我國在信息化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又面臨綠色科技領域的挑戰。傳統產業領域,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開始面臨發展低碳經濟的巨大壓力。
“總體來看,中國的產業仍處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趨勢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勢必在新一輪競爭中拉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中國工程院院士、社科院學部委員李京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