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賽事與惠民生有機結合
作為一座人口迅速膨脹的年輕城市,深圳各種社會文化設施乃至公共服務水平長期“供不應求”。在籌辦大運會的過程中,深圳依據“新建場館滿足比賽需要和賽后使用”、“主場館建設結合城市未來發展規劃”的原則,將諸多文體設施的建設和城市的發展相結合,既保障賽事又服務發展。
不少深圳人都曾經為自家周邊缺少運動場所而苦惱。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深圳申辦大運會成功時,深圳市一級體育場館只有6個,區級場館31個,包括大學在內容納2000人以上的體育場館只有12個,既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也不足支撐舉辦一次大型國際賽事。
隨著大運臨近,一座座功能完備的體育場館拔地而起。除了大運中心和深圳灣體育中心等主場館之外,深圳將不少大運場館設置在社區、中小學校以及體育訓練基地,其主要用意在于使場館既能在賽時滿足比賽需求,又能在賽后轉化為群眾體育場所,解決全市體育基礎設施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家住坪山新區的張帆發現,即將用于大運會籃球預賽的場館不僅美觀氣派,還是木地板。“坪山以前就沒有公共體育館,大家要運動,只能在社區。籃球場都是水泥地的,能打上就不錯啦,哪想過能在木地板上過過癮。今后鍛煉有了好去處,再也不用為沒有好場所而發愁了。”
在大運會期間,深圳25萬身著“紅馬甲”的義工整體轉化為城市志愿者。“這次整體轉化,讓深圳義工的素質得到一次大提升,”深圳市團委副書記張志華說。
義工們從今年4月開始接受外語、法律、應急處理、禮儀、大運知識等方面的培訓。羅湖區義工辛明華在培訓前連ABC都念不好,現在在萬象城U站服務時,她能自信地用英語和外國人打招呼。“成為大運志愿者,幫助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這就是助人自助。”
深圳大運會期間,主辦者選擇讓社會組織承接志愿者服務平臺,提供動員招募及志愿者服務。廣東青年職業學院教授譚建光認為,這既可以為大運會之后保留站點、持續服務奠定基礎,還可以促進社會組織提高發展能力和服務能力,使之成為創新社會管理、建設幸福社會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