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之非物質“高度”
“八景文化”
助推中國千年風光游
“八景文化”是古代中國最具號召力的推介旅游產品的重要方法。這一方法,來自今天長沙岳麓山風景名勝區。
據考,北宋初期有山水畫家李成來到長沙,感于湘江中的橘子洲之美,首次創作了《瀟湘八景圖》。
著名書法家米芾到長沙做官,發現長沙湘水橘洲麓山之美喜不自勝,辦公之余經常渡江,徜徉在岳麓山的美景中,他因貪戀岳麓山抱黃洞瀉出的清溪,秋冬之際還在玩溯溪,結果搞得半身不遂。后來他購得李成的《瀟湘八景圖》,病臥之時,睹畫,就覺得自己臥游湘山楚水間。后來宋迪又創作《瀟湘八景圖》,此次八景圖被后人坐實為湖南一些地方的美景,比如江天暮雪,所寫就是橘子洲尾、拱極樓后的風景。
從長沙出現的八景圖,隨著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美景及文化名人推薦效應,八景迅速影響全國,直到流傳一千年后,民國時期魯迅斥責其為“病”,然而“八景文化”對旅游風景推薦的功用至今仍發生影響,不少城市現今又在評比“新八景”。
《沁園春·長沙》引爆紅色旅游熱
1993年的“毛澤東熱”,帶來大批游客奔往韶山,長沙最初只是前往韶山的一個中轉站,但因為毛澤東的一首《沁園春·長沙》,使在長沙中轉的全國各地游客,不能不去登橘子洲頭、不得不去看漫江碧透,最好還要到新民學會會址、岳麓山愛晚亭去看看當年風華正茂的青年如何一起向上,怎樣開始“改造中國與世界”之路。由此,一條紅色旅游線路,從長沙岳麓山牽到韶山。
當紅色青春偶像劇《恰同學少年》熱播之時,在長沙城內,以岳麓山風景名勝區本身的景點就已形成一條紅色經典旅游線路,長沙不僅僅是旅游中轉站,更是旅游到達站。
隨著究的深入,青年毛澤東進行風浴雨浴,在橘子洲游泳,新民學會舊址蔡和森的姐姐悉心照料毛澤東的媽媽,在半學齋、愛晚亭實施新村實驗……眾多親切感撲面而來的故事,都被發現。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紅色旅游之路在建黨90周年之際,以豐富的內蘊鋪展開來。
為辛亥革命流血的湘人,能否魂歸岳麓山?
岳麓山風景名勝區在近年出現不少熱點議題,比如,該不該把葬在上海的湖南人宋教仁墓遷回故鄉岳麓山與黃興、蔡鍔相伴?在英國利物浦因黃花岡起義失敗奮而投海的楊毓麟要不要從英國遷回長沙岳麓山安葬?他在國外太孤獨了。
在中國近代史上,尤其在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中,有“廣東人出思想,江浙人出錢,湖南人出血”的說法。湖南人不懼怕犧牲,信奉戰士不是戰死在沙場,就是回到故鄉,于是岳麓山因為埋葬有黃興、蔡鍔等在中國近代史上響當當的人物,而使岳麓山這座人文山岳高高隆起在眾山之上。
生態低碳
一直是岳麓山致力的美好追求
岳麓山風景名勝區植物覆蓋率達85%,據科學測定,長沙市區的氧氣消耗量中,五分之一源于岳麓山,岳麓山是當之無愧的長沙氧吧和城市綠肺,岳麓山、橘子洲核心景區只允許低碳環保運輸工具運載游客。
更主要的是,在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岳麓山風景名勝區沒有被高樓大廈淹沒,相反,還拆除了桃子湖墮落街等建筑,使岳麓山更加顯山露水,面目清晰。
在相當多的城市,一些人總希望生活在“別的城市”,在長沙,岳麓山本身就是人們向往的生活,像一個夢。長沙及湖南游客在休閑時徜徉其間,常戲稱,自己是在“夢游”。
來源:長沙晚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