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啟動儀式上,幾位代表講述了自己心目中最美鄉村教師的故事。

光明日報駐廣西站站長劉昆講述廣西上林縣小學教師石蘭松26年擺渡送孩子上學的故事(光明日報 郭紅松攝)
光明日報廣西站站長劉昆講述了是廣西“擺渡教師”石蘭松的故事。
石蘭松是廣西上林縣西燕鎮大龍洞小學刁望教學點老師。每天清晨5點,他要趕到湖邊接附近的孩子到湖對面的教學點去上課。從出發點到湖對面,直線距離不過1公里,如果沒有小船接送,孩子們就只能繞道而行,一路都是陡峭的山崖,非常危險。過去,很多孩子因此而輟學。
1985年7月,20歲的石蘭松高中畢業,為了不讓山村貧困“代代相傳”,他放棄了走出大山的機會,回家鄉當上了月薪僅有36元的刁望教學點代課老師。當時由于交通不便,加上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學生輟學率很高。石蘭松挨家挨戶動員家長,讓輟學的孩子重返課堂。為解決交通問題,他說服父母砍掉家里準備蓋房子的幾棵椿樹,請人造了一艘能載7人的小木船,因為船小,學生多時要分兩次接送,往返兩個小時。石蘭松與學生達成了默契:他每天早上7時準時站在湖邊,以手電筒的亮光為信號,看到信號后,學生就集中到湖邊上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管嚴寒酷暑、風吹雨打,石蘭松每天來回接送從未間斷,教學點再也沒有學生因為交通不便而輟學。在教學點,石蘭松一肩挑起校長、班主任、保姆和擺渡人的幾重重擔,他把學生當親生子女一樣來照顧。
26年來,石蘭松換了8條木船,接送過1000多名學生,被當地群眾譽為“擺渡教師”。石蘭松的“擺渡”生涯還在繼續,他說:“槳聲承載著夢想,我要再堅守15年,直到離開三尺講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