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向下一代互聯網之路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發布了我國發展下一代互聯網的主要目標和路線圖:2013年底前,開展國際互聯網協議第6版(即IPv6)網絡小規模商用試點,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演進路線;2014—2015年,開展大規模部署和商用,實現國際互聯網協議第4版與第6版主流業務互通。
這預示著更多IP地址、更大容量、更快網速的互聯網時代即將帶來。
為什么是IPv6?
所謂下一代互聯網,主要是指采用國際互聯網協議第6版的新一代互聯網,比現在的不僅更快、更安全而且IP地址容量更大。
目前全球使用的IP地址主要基于1977年創建的互聯網通信協議IPv4,所允許的IP地址只有約43億個。資料顯示,2011年2月3日,最后所剩的5組基于IPv4的IP地址分配完畢,發展IPv6更加急迫。“就好比家里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原來的接線板已沒有足夠插孔可用,必須更換。”談及從IPv4到IPv6的轉變,這是一個常用的比喻。
由于IPv6采用128位編碼方式, IP地址量將達2的128次方,資源非常充裕,這將為互聯網的發展帶來重大突破——接入網絡的終端種類和數量更多,如家電、汽車等都可分配到一個IP地址并實現網上互聯,網絡應用將更為廣泛。
當然,這個即將取代IPv4的新“接線板”,除了足夠的插孔,還有更強大的新功能。如:可進行網絡對象識別、身份認證和訪問授權,具有數據加密和完整性,更加安全;順應移動化趨勢,使用更便捷;可開發大規模實時交互應用;管理及運營更加有序有效,等等。
互聯網迎來新時代
IPv6并非新課題。由于IPv4架構下全球IP地址的耗盡是必然的,十幾年前,研究者就已開始研究對策。如今,諸多發達國家都圍繞著IPV6進行了大量研發,建起骨干網,制定了明確的發展路線圖。
2010年6月前美國政府機構網絡已切換到IPv6,并將于2014年完成全國性IPv6升級改造。2010年底歐盟的1/4企業、政府機構和家庭用戶已切換到IPv6。日本NTT公司基于IPv6網絡地址的IPv6網絡已全面應用。2011年6月8日的“世界IPv6日”,谷歌、雅虎及華為、中興等1000多個網站及公司成功地對IPv6進行了24小時的測試。
IPV6的時代大幕正在逐漸開啟。
在我國,IPv6的相關研究和建設工作也已開展。
200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由國家發改委、信息產業部、教育部等8部門聯合啟動的“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這也被看作是我國IPv6網絡地址建設進入了實質性發展階段。
相關企業也積極行動。華為從1998年開始在IPv6產品研發領域持續加大投入,中興通訊自2001年初組建IPv6研發團隊,騰訊和教育網合作搭建了自己的IPv6實驗平臺……
如今,我國已建成的基于IPv6網絡地址的大規模下一代互聯網示范網絡,包括6個主干網,2個國際交流中心以及全國100所高校、100個科研單位、70多個企業的駐地網,在為北京奧運會、深圳大運會服務的同時,還參加了全球性測試。
不過,相比于美歐等發達國家,我國仍顯滯后。數據顯示,目前全球IPv6地址已分配量中,中國僅占0.29%,所占比重遠遠低于第一名巴西的44.15%和美國的11%。
推進IPv6是系統工程
從IPv4到IPv6的切換當然不像家里換接線板那么簡單。谷歌公司副總裁文特·瑟夫曾將其形容為“在飛行中為一架飛機更換新發動機”,其困難可想而知。
兼容是最核心的問題。要推行新一代互聯網協議機制,不僅終端用戶要更換接入互聯網的路由器或調制解調器,網站和互聯網服務商也要全面改造,不僅工程浩大,還涉及相關利益的協調,更顯復雜。
所幸的是,對于推進IPv6的發展,當前業界和政府等已取得共識。
2011年6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就聯合相關單位在京簽署“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IPv6部署北京宣言”,并宣布啟動搭建“下一代互聯網基礎資源服務平臺”。8月,中國聯通等企業和機構也聯合發出“推進IPv6發展倡議”。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的路線圖則進一步列出我國IPv6發展時間表。
當然,IPv6的推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產業鏈的企業和各部門的共同努力。而從我國現實看,目前IPv6網絡的發展仍處早期階段,推進其順暢發展,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黃濤建議,出臺具體實施細則,如由政府牽頭,集合各方研究力量,進行系統性全面性設計,避免各自為戰。此外,他強調,中國要加大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切實吸取在IPv4時代,根服務器在國外,相關標準也大都由外國制定的教訓。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鄧京荊